59.鼓胀
前言
本资料是我学习中医内科学的摘录笔记归纳,共摘录了七十八个病症和全部辩证的对症方剂.
(资料图片)
由朱永库老人编辑.整理.本人喜欢电脑网.酷爱中医.自学中医20多年,积累了很多中医资料.但
从不给外人看病。自己和家里人有病.我才自己找药方治疗。我今年75岁,45岁后从没去医院
看过病,没打过针,没住过院.有病自己用中药调理就好了。发表本资料目的是为了行善积德,
供有缘人共享。
一.气滞湿证: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喛气爽。小便短少。苔白腻,脉弦。柴胡疏肝散加减或胃苓汤加减。
1.偏气滞证: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6克 醋陈皮6克 川芎4.5克 白芍4.5克 枳壳4.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醋香附4.5克
(或用 北柴胡6克、枳壳5克、制香附5克、大腹皮5克、厚朴5克、郁金6克、川芎5克、车前子6克、生白术6克、赤芍药6克)
1.若胁肋疼痛较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
2.;若肝郁化火,口渴舌药,脉象弦数者,酌加山栀子、黄芩、川楝子等以清肝泻火。
鼓胀加减:
1. 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 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 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 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莪术、丹参。
5. 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加减:
1. 胁下痛甚者,加川楝子、姜黄;
2. 腹胀明显者,加炒莱菔子,甚可予沉香粉0.6~1.Og吞服;
3. 气虚乏力者,可加太子参,减大腹皮、枳壳用量;
4. 食少纳呆者,可加生山楂、砂仁、藿香、佩兰;
5. 暖气胸闷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口干口苦头晕者,可加龙胆草、黄芩、栀子;
6. 大便不畅者,加槟榔、大黄;
7. 小便不利者,加泽泻、茯苓皮、冬瓜皮等。
临证参考:
本证属鼓胀初期,主要为气机阻滞,兼有少量水湿,治疗重点应在疏肝理气,兼以利水。
如以脾虚湿阻为主者,当选用党参、白术、山药、生黄芪等以健脾益气,配以车前子、通草、茯苓皮、大腹皮利水消胀;
若腹胀见倦怠便溏、四肢发凉、脉沉细无力等一派虚寒之象表现者,则属脾肾阳虚,气虚血滞,治疗以生黄芪、党参、焦白术甘温益气健脾升阳,并用淡附片温肾助脾阳,当归、白芍养血柔肝,香附、橘红、杏仁疏肝化痰,开胃行气,茵陈清湿热兼利水,紫河车益精髓补气血培元气补先天;
若肢乏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胁下癜积,隐隐作痛,舌淡体胖,苔白腻或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虚气滞,可予当归、白芍、丹参、郁金、黄芪、党参、苍术、茯苓、山药、黄精、肉豆蔻、炙鳖甲、木香、茵陈治疗。
本证患者白术可用30g,重证用60g左右,苔粘腻者白术炙用,舌红苔少者宜生用,舌淡边有齿痕者,白术宜炒用。
本证患者之气滞湿阻,可兼肝络瘀血,此时治疗不能单用疏肝理气之品,而须理气、化瘀并用,同时用开利肺气的药物,如紫菀、桔梗、枇杷叶等,以开利三焦气道,使气行瘀散,而后腹胀乃已。
2.偏湿阻证:用胃苓汤加减。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陈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包) 红枣3枚(包)
鼓胀加减:
1. 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 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 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 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莪术、丹参。
5. 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3.气滞湿阻并重证:柴胡疏肝散与胃苓汤合用
气滞湿阻 证候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痞胀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暖气不适,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常用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猪苓2.3克 泽泻3.8克 白术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苍术(泔浸)3克 姜厚朴1.5克 生姜6克(包) 红枣3枚(包) 柴胡2克 醋陈皮2克 川芎1.5克 白芍1.5克 枳壳1.5克(麸炒) 炙甘草1.5克 香附1.5克
鼓胀加减:
1. 腹胀甚者圆梦得、槟榔以破气行滞。
2. 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
3. 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
4. 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延胡索、莪术、丹参。
5. 精神困倦、大便溏、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二.水湿困脾证:脾大胀满,按之如囊裏水。脘腹痞胀,得热稍缓。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肿。苔白腻、脉缓。
实脾饮。
姜厚朴3克 白术3克 木瓜3克 槟榔3克 木香3克 草果仁3克 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气短乏力,怠惰,懒言者,加黄芪、党参等以补气;
2.尿少肿盛者,加泽泻、猪苓以加强小便之功;
3.脘腹胀甚,加陈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阳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实;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龙骨、磁石;
6.肝区胀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术;
7.大便溏泻者,应将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鼓胀加减:
1. 水湿过重,可加桂枝、猪苓、泽泻以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
2. 便溏者,去厚朴、槟榔加炒薏苡仁、炒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
3. 气虚息短可加黄芪、党参以补肺脾之气了。
4. 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青皮、砂仁等以理气宽胸。
加减:
1` 气虚息短者,加党参、黄芪;
2` 阳虚湿盛者,加肉桂、苍术、茯苓;
3` 胁腹胀痛者,加郁金、青皮、砂仁。
临证参考本证多由脾阳不运,寒湿困阻所致,故治疗应取中焦,温运阳气,以利水湿。水邪较盛者,可加入少量逐水之品,如黑白丑等,同时亦可增入软坚活血之赤芍、桃仁、海藻等。
腹中乃三阴聚集之地,其中脾为三阴之长,惟脾气虚衰,水邪始得窃踞腹中,故前人多认为鼓胀虽原发在肝,但病根在脾,提出治疗鼓胀宜补脾的观点。温运脾阳、化湿利水治疗鼓胀寒湿困脾证为补脾之一方面,但要注意寒湿得散,即减少或不用附桂之类温燥药物,而宜据出现的如脾虚水困之类证候,改用健脾益气、化湿利水之法,药选加味异功散或当归芍药散之类,防止温燥过用耗伤脾阴,此时常重用白术30g,黄芪30g以补脾气之虚,并用茯苓、泽泻、白芍、木瓜健脾利水,和肝柔肝,或重用川、怀牛膝、泽兰、益母草等以化瘀利水。
本证临床或可兼脾肾阳虚见症,辨证时宜详析,以达温真阳行肾气,以温脾阳之功,可加入仙灵脾、肉苁蓉之类。
三.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小便赤涩。面目皮肤发黄。舌质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
白术3克 人参3克 炙甘草3克 猪苓3克 姜黄3克 白茯苓6克 干姜6克 砂仁6克 泽泻9克 橘皮9克 炒知母12克 炒黄芩36克 炒黄连15克 半夏15克 枳实15克 厚朴30克 茵陈蒿40克(包) 栀子14克 大黄6克
1.若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而见面目皮肤发黄者,去人参、生姜,加茵陈、栀子、大黄以清利湿热。
2.若湿热下注,小便赤涩不利者,加滑石、萹蓄、瞿麦以利尿通窍。
3.若热壅气滞水阻而血瘀,症见腹大皮苍,络脉暴露,舌紫脉涩者,加三棱、莪术、丹参、牛膝、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
加减:
1. 热毒炽盛,黄疸鲜明者,去人参、干姜等热药以防助火,加龙胆草,半边莲之类;
2. 腹胀甚、大便秘,可加商陆,
3. 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马鞭草、或吞蟋蟀粉、蝼蛄粉、沉香粉,
4. 热迫血溢,吐血、便血者,去苍术、蔻仁、川朴、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生地榆等, 或配服犀角地黄汤,
5. 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为热入心包,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营开窍,
6. 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可配服苏合香丸以芳香温开透窍。
舟车丸加减。
面煨甘遂3克 醋紫大戟3克 黑丑头末12克 大黄6克 青皮1.5克 陈皮1.5克 木香1.5克 槟榔1.5克 轻粉0.3克
四.肝脾血瘀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面色黯黑。口渴不饮。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
调营饮加减。
当归、丹参、穿山甲、王不留行、生大黄、葶苈子、茯苓、槟榔、通草、延胡索
加减;
1. 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
2. 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水气减乃治其瘀,但须时刻注意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攻后虽有瘀实之证,宜缓缓消之,或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
3. 瘀结明显,加山甲、地鳖虫、水蛭、有出血倾向者,此类破瘀药宜慎用。
4. 胸胁痞胀,舌苔浊腻,瘀痰互结者,加郁金、白芥子、法半夏以化瘀祛痰。
5. 症积明显时,加服鳖甲煎丸。
加减:
1. 胁下有癜块者,加生牡蛎、地鳖虫、鳖甲;
2. 胁肋痛剧者,加炙乳香、炙没药;
3. 兼有胀气者,加厚朴、大腹皮;
4. 瘀热互结者,可加丹皮、栀子、连翘、白茅根;
5. 鼻衄、齿衄者,选加白茅根、仙鹤草、羊蹄根、蒲黄、三七、茜草根;
6. 黑疸者,加茵陈、海金砂。
(3)临证参考丹参、王不留行、通草活血通络利水,必要时可加大剂量,亦可加入软坚散结之品,如海藻、昆布等。腹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者,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但破血之品,如水蛭、虻虫等一般不宜应用,以防络伤血溢。
本证于腹大坚满较重时,在化瘀通络同时予行气顺气、利尿攻逐泻水,为急则治标权宜之计,一俟腹满胀症减,即应标本同治。
本证多由瘀血郁肝,脾虚气弱进一步致痰水血胶凝所致。脾虚不运,痰湿恣生则胶结之势难解。因此,重视益气健脾以化痰湿,以较平和之品化瘀行血,或稍加通络破瘀之品,攻补兼施,为诸多医家治疗本证效捷稳健之关键。关幼波常以生黄芪、白术、茯苓、杏仁、橘红与化瘀通络软坚之品治疗鼓胀,每可收“见水不治水,见血不治血,气旺中州运,无形胜有形”之功效。姜春华重用生黄芪、白术于逐瘀通络利水药中,认为中气虚惫为病之本,用大剂生黄芪、白术,取《内经》“塞因塞用”之义,I临证效佳。韩经寰创“强肝软坚汤”治疗鼓胀,并据证之气血阴阳不同及病情演变加减,形成1~6号方,然其诸方在化瘀软坚通络同时,每必以健脾益气药物如黄芪、白术、人参、山药、黄精等相伍,效如桴鼓,可见补脾运中之重要。谭日强用疏肝理脾丸治疗肝脾内伤,气滞血瘀之鼓胀,腹水重加消水丹(蜣螂、蝼蛄),疗效持久而稳定。
五.脾肾阳虚证: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苍白。舌淡胖紫,脉沉弦无力。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猪苓9克、泽泻15克 茯苓9克 肉桂6克
鼓胀加减:
1. 如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
2. 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 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加减:
1. 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者,加服济生肾气丸;
2. 胁下瘢块者,加鳖甲、穿山甲;
3. 大便完谷不化者,加诃子、石榴皮;
4. 大便不畅者,加大黄;
5. 腹胀较甚者,加厚朴、大腹皮;
6. 食欲不振者,加砂仁、鸡内金、谷麦芽。
(3)临证参考本证既可因寒湿困脾,脾阳不振发展而来,亦可由湿热蕴脾,过用苦寒伤及脾阳甚则肾阳而致。方中附子、肉桂等需用至10~15g,方能增强温阳泄浊作用。然干姜、附子、肉桂等辛热之品,易伤津耗液,久用可导致肝肾阴虚,如出现头晕耳鸣,口干舌燥之症,则应减量或停用。
本证有脾阳虚或肾阳虚之偏重。
以脾阳虚为主者,多见周身色黄晦暗,形寒怯冷,腹胀如鼓,朝宽暮急,纳呆便溏,溲黄少,舌质淡,脉沉弦而小滑,临证治之可选 茵陈术附汤加减;
而以肾阳虚为主者,症见面色咣白或灰黯,怯冷尤甚,腹中胀大,周身浮肿,尤以下肢为甚,腰膝酸软,大便溏硬不调,小溲淡黄而短少不利,舌体胖大,舌质淡,舌上有紫气,脉沉细,治疗则以 济生肾气丸为佳。
鼓胀至脾肾阳虚,肾气大伤阶段,证见腹大如瓮,脐突尿少,腰痛如折,气短不得卧,下肢浮肿之时,切不可破气、利水以更伤元阴元阳,治疗当峻补真阳,以行肾气,药用宜参考《张氏医通》启竣汤,如附子、肉桂、黄芪、党参、仙灵脾、肉苁蓉、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等,务使下焦真气得补,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运行,壅滞疏通,中满可消,下虚可实。
本证以阳虚内寒,气化不力而见寒水积聚为主时,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取姜、桂、附之大辛大热以驱散阴霾,振奋中阳,兼苓、桂、泽泻等化气利湿以消退寒水。一俟寒水减弱,则可减桂、附姜用量,而以鹿角胶、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等温补润滑之品温补真阳,则同时可伍山萸肉、枸杞子、熟地等以达阴中求阳之效,肾气充,真阳健则中焦阳气得助,水谷得运则寒湿不生,诸症可解。
1.偏于脾阳虚的,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以温中扶阳,人气行水。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猪苓9克、泽泻15克 茯苓9克 肉桂6克
鼓胀加减:
1. 如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
2. 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 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加减:
1. 下肢浮肿,小便短少者,加服济生肾气丸;
2. 胁下瘢块者,加鳖甲、穿山甲;
3. 大便完谷不化者,加诃子、石榴皮;
4. 大便不畅者,加大黄;
5. 腹胀较甚者,加厚朴、大腹皮;
6. 食欲不振者,加砂仁、鸡内金、谷麦芽。
(3)临证参考本证既可因寒湿困脾,脾阳不振发展而来,亦可由湿热蕴脾,过用苦寒伤及脾阳甚则肾阳而致。方中附子、肉桂等需用至10~15g,方能增强温阳泄浊作用。然干姜、附子、肉桂等辛热之品,易伤津耗液,久用可导致肝肾阴虚,如出现头晕耳鸣,口干舌燥之症,则应减量或停用。
本证有脾阳虚或肾阳虚之偏重。
以脾阳虚为主者,多见周身色黄晦暗,形寒怯冷,腹胀如鼓,朝宽暮急,纳呆便溏,溲黄少,舌质淡,脉沉弦而小滑,临证治之可选 茵陈术附汤加减;
而以肾阳虚为主者,症见面色咣白或灰黯,怯冷尤甚,腹中胀大,周身浮肿,尤以下肢为甚,腰膝酸软,大便溏硬不调,小溲淡黄而短少不利,舌体胖大,舌质淡,舌上有紫气,脉沉细,治疗则以 济生肾气丸为佳。
鼓胀至脾肾阳虚,肾气大伤阶段,证见腹大如瓮,脐突尿少,腰痛如折,气短不得卧,下肢浮肿之时,切不可破气、利水以更伤元阴元阳,治疗当峻补真阳,以行肾气,药用宜参考《张氏医通》启竣汤,如附子、肉桂、黄芪、党参、仙灵脾、肉苁蓉、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等,务使下焦真气得补,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运行,壅滞疏通,中满可消,下虚可实。
本证以阳虚内寒,气化不力而见寒水积聚为主时,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取姜、桂、附之大辛大热以驱散阴霾,振奋中阳,兼苓、桂、泽泻等化气利湿以消退寒水。一俟寒水减弱,则可减桂、附姜用量,而以鹿角胶、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等温补润滑之品温补真阳,则同时可伍山萸肉、枸杞子、熟地等以达阴中求阳之效,肾气充,真阳健则中焦阳气得助,水谷得运则寒湿不生,诸症可解。
2.偏于肾阳虚的,用济生肾气丸化气行水,
熟地1.5克 山药3克 茯苓3克 山茱萸3克 丹皮3克 泽泻3克 肉桂3克(粉服焗) 车前子3克 牛膝3克 附子1.5克
1.阳气虚弱畏寒肢冷较甚者,宜去丹皮之寒,或加葫芦巴、巴戟天以助温阳之力;
2.水肿腹水,腹胀喘满者,加大腹皮、厚朴以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 有去路;
3.肾不纳气,动则气喘,加五味子、沉香以助纳气归肾;
4.精神委靡,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白术以脾肾双补。
鼓胀加减:
1.如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之力。
2. 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 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服用。
炮附子9克 人参9克 甘草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鼓胀加减:
1.如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之力。
2. 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 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3.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于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方中,酌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
4.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于济生肾气丸中酌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主力熟地1.5克 山药3克 茯苓3克 山茱萸3克 丹皮3克 泽泻3克 肉桂3克(粉服焗) 车前子3克 牛膝3克 附子1.5克
1.阳气虚弱畏寒肢冷较甚者,宜去丹皮之寒,或加葫芦巴、巴戟天以助温阳之力;
2.水肿腹水,腹胀喘满者,加大腹皮、厚朴以行气除满,俾气行则湿 有去路;
3.肾不纳气,动则气喘,加五味子、沉香以助纳气归肾;
4.精神委靡,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白术以脾肾双补。
鼓胀加减:
1.如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之力。
2. 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酌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
3. 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六.肝肾阴虚证: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小便短少。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口燥。舌红絳少津,脉弦细数。
六味地黄丸合膈下逐瘀汤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山萸肉6克 山药6克 熟地12克 丹皮4.5克 泽泻4.5克 茯苓4.5克 五灵脂6克 川芎6克 牡丹皮6克 赤芍6克 乌药6克 延胡索3克 甘草9克 桃仁9克 红花9克 香附6克 枳壳6克 当归9克
1.阴虚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参、黄柏等以加强清热降火之功;
2.兼纳差腹胀者,加焦白术、砂仁、陈皮等以防滞气碍脾。
鼓胀加减:
1. 若口干、舌絳少津、加玄参、石斛、麦冬、以清热生津。
2. 腹胀甚加莱菔子、大腹皮以行气消胀。
3. 潮热、烦躁,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
4. 小便少,加猪苓、滑石,或少加肉桂以反佐之,以行气化水。
5. 齿鼻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 。
6. 阴亏阳亢,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加龟板、鳖甲、牡蛎等以滋阴潜阳。
7. 小便短赤涩少、湿热留恋不清者,加知母、黄柏、马鞭草、金钱草,
8. 目肤黄加茵陈。
肝肾阴虚 证候腹大如瓮,胀满甚剧,常见青筋暴露,面色黧黑,唇紫,口燥,心烦不寐,牙宣出血,时有鼻衄,小便短少,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常用方
猪苓汤合膈下逐瘀汤加减;生地黄9克、阿胶9克(包)、赤芍药9克、丹皮9克、红花9克、桃仁9克、猪苓9克、茯苓9克、泽泻9克、滑石9克
加减:
1. 咽干、鼻燥有热者,加南沙参、百合、白茅根;
2. 内热口干,舌绛少津者,加玄参、石斛、麦门冬;
3. 腹胀重者,加大腹皮、莱菔子;
4. 鼻衄齿衄者,加茜草、鲜茅根、水牛角;
5. 有潮热,烦躁不寐者,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
6. 如阴虚阳浮,症见耳鸣,面赤颧红者,加龟甲、鳖甲、牡蛎;
7. 若吐血,下血,血脱气微,汗出肢厥,脉微欲绝者,急用独参汤以益气固脱;
8. 纳呆腹胀,大便溏,舌质红,脾胃伤者,宜用山药、扁豆、白术、白芍、谷芽、炙甘草,或佐用乌梅、木瓜之酸收敛阴。
临证参考本证多由湿热久羁,耗伤阴血,或由攻下逐水太过,伤津劫液,以致肝肾阴亏,同时又有瘀血水湿内停,病情往往属晚期,故治疗颇为棘手,此时温阳利水更伤其阴,大剂滋水养阴则又腻胃碍运,且因此阶段阴虚易生内热,热盛可伤及络脉而致出血,故虽有瘀积症征,活血破瘀之品不可多用、重用。
治疗以滋柔之品补肝肾之阴为第一要着。若胃纳尚可,可考虑用龟版、鳖甲等滋阴软坚散结之品。同时,还须以平和之品以和营消瘀。此外,还可在养阴柔滋淡渗的基础上,略佐通阳药物,借助膀胱的气化作用达到“以阳行阴”的效果,常以桂枝,用量在3g以内,加入上方中。
本证型鼓胀,有用兰豆枫楮汤治疗者,每每获效。药用泽兰,黑料豆、路路通、楮实子。以三味甘平、甘寒之品与苦辛微温之泽兰相伍,活血行水利湿兼有养阴作用。本证若见舌红绛无苔者,可用鲜生地、石斛急以救液。神昏不能口服药物者可用鼻饲。
鼓 胀
四,其它治法
(一)单方验方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1斤(去鳞及内脏),赤小豆1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的虚证。
2。九头狮子草根(京大戟)适用于鼓胀的实证。取根洗净晒干,微火炒成咖啡色研粉,装胶囊,每粒0.3克,成人每服13~16粒,早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药后稍有腹痛,恶心呕吐,数小时后腹泻数次,症状改善,÷般情况良好,隔3—7天再服一次,连服至腹水基本消退后,可服人参养营丸调理。服药期间,应进无盐饮食,并忌鸡、猪头肉等食品。
3.马鞭草,半边莲,陈葫芦、河白草,石打穿,六月雪,上药任选1-3种,每味用量一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腹水症。
(二)针刺艾灸 、
针刺穴位,可选足三里、石门、神阙、水分等,灸法可取穴脾俞、肝俞、水分等。
(三)脐疗
1.红商陆根,捣烂、贴脐上以布固定,用于鼓胀水邪壅盛。
2.大蒜头、车前草各五钱,捣烂,贴脐上,一日一换。适用于气滞湿阻之鼓胀。
(四)导引
I.运动、反瞳守归元、念四字诀、定后斡旋、推入大肠曲行,提回抱守,能消膨胀。
2.气胀,上法加推散四肢、时吐浊吸清、饮食宜少:降气安心而食,自然愈.
以上均适于鼓胀轻证患者。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舒肝丸(京药牌,同仁堂制药厂):每服1丸,每日2次。用于肝郁气滞之胸胁胀满,胃脘不舒等症。
(2)平肝舒络丸(华灯牌,同仁堂集团北京中药五厂):每服35粒,每日2次。用于肝郁气滞,经络不疏之胸胁胀痛、肩背窜痛等症。
(3)人参健脾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每服l~2丸,每日2次。用于脾胃虚弱、饮食不化之脘胀腹痛、倒饱嘈杂等症。
(4)香砂枳术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服1袋,每日2~3次。用于脾虚食滞之脘腹满闷、不思饮食等症。
(5)木香顺气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服6-~9g,每El 3次。用于气滞湿阻之腹胀满、胁痛等症。
(6)舒肝止痛丸(京字牌,同仁堂制药二厂):每次1袋,每日3次。用于肝郁气滞、肝胃不和之胁肋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等症。
2。单验方
(1)黄芪、白术各30~60g,黑大豆、茅根各30g,煎汤口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用于肝硬化腹水较重,中气不足,脾胃虚弱,白球蛋白比倒置者。
(2)穿山甲、鳖甲、黑大豆、陈葫芦、冬笋各适量,煎汤服,每日3次。用于白蛋白减少,白球蛋白比例倒置,腹水明显者。
3.食疗法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500g(去鳞甲、腮及内脏),赤小豆60g,煮汤至肉烂为度,布过滤去渣后服用,每日1次,每次服250ml,连用2~3周。用于肝硬化腹水。
(2)胡桃山药粥:胡桃肉30g,桑椹子20g,山药30g,小米50g,大米50g,煮粥服数日。用于肝硬化脾肾俱虚之形瘦、纳差、脘腹满、大便溏薄等症。
(3)黑豆首乌复肝散:黑豆200g,藕粉500g,干小蓟lOOg,干生地lOOg,干桑椹200g,干何首乌200g,共研细面,每日用lOOg,做主食中,连续服用。用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之形瘦面暗、胁痛、胁下痞块、肌衄等症。
(4)五豆食疗利水散:扁豆、黄豆、赤小豆、黑豆、大豆、莲子肉、山药、藕粉、冬瓜皮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日2次,每次60g,加入白面60g,做成食品,以之为主食。主治肝硬化腹水。
4.针灸
(1)气滞湿阻证:可针章门、肝俞以疏肝理气;针脾俞、胃俞以健脾祛湿。
(2)寒湿困脾证:可针天枢以逐肠中之寒邪;针气海以补虚而温阳;针足三里以益气健脾;针公孙以补中而运脾阳;针脾、胃之俞以助运化。
(3)湿热蕴结证:可针脾、胃、胆三俞以泻脏腑之热;针中脘以和中散瘀,化脾胃之湿热;针阴陵泉以渗利小便;服逐水药物而引起之腹痛呕吐者,可针足三里、内关。
(4)脾肾阳虚证:可予灸脾俞、三阴交、肾俞、涌泉以温补脾肾;针膀胱俞、阴陵泉以助下焦之气化,通利小便。
(5)肝肾阴虚证:可针肝俞、行间以补肝而驱邪;针肾俞、涌泉以壮水而降火。有衄血者,针尺泽、鱼际以止血,针曲泉以清热养阴,针关元以鼓舞膀胱之气化,通利小便。
鼓 胀
【现代研究】
西医学中由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营养不良、毒物中毒等引起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硬化腹水,从其症候学分析,当归属中医鼓胀病范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多因湿热、虫毒侵害伤及肝胆脾胃,湿热困聚中焦或气滞湿阻,蕴蒸成痰,痰血瘀阻肝经;或气虚血瘀,肝络瘀滞,均至气血瘀滞,瘀凝脉络,气血搏结,三焦阻塞,决渎无权而成鼓胀。
治疗方面,认为早期以益气健脾,或肝脾同治,治“气”为主,兼以化瘀;中期则气血同治,重在治“瘀”;晚期则须在行气化瘀利水同时,注意扶正,注重治“虚”。近10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均取得较大进展。兹将其概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1。早期肝硬化 苏读贤强调肝硬化病人无论有无腹水,症状总以胀为主。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随着肝细胞的不断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肝脏代偿功能逐渐减弱,伴随出现的多为一些消化不良症状。用拟“肝六味”(党参、苍术、茯苓、黄芪、鳖甲、当归)治疗肝硬化多例,疗效明显。提出肝硬化病本为脾虚的观点(浙江中医杂志,1981,<8>:37)。姜嘉华认为肝硬化主要病机为瘀血郁肝,气虚脾弱,治疗常在大队活血化瘀药之中,重用益气健脾药物。常用基本方为:黄芪15~3g,白术30--60g,党参15g,川军6~9g,桃仁9g,鳖虫9g,炮山甲9g,丹参9g,鳖甲12~15g,随症加减(中医杂志,1983,<2>:12~14)。李文治用提浆白I号,药用黄芪30~60g,白术12~24g,山药30g,党参、云苓各15g,黄精、熟地各18g,当归24g,陈皮9g,随病加减,治疗肝硬化7例,两个月后,临床症状消失,2~5个月后白球蛋白比例恢复正常(湖北中医杂志,1985,<5>:16~18)。马永福等报道用中药“9250”治疗肝炎后肝硬化30例,并设30例强力宁治疗对照组。中药主要有柴胡、赤芍、栀子、大黄、白花蛇舌草、猪苓、茯苓、薏苡仁等。结果治疗2月后,中药组与强力宁对照组ALT、CD。、CD。及HBeAg转阴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2.肝硬化腹水
2.1 以法组方专方加减治疗
(1)益气扶正为主蒋森报道用白术消鼓汤治疗肝硬化腹水69例,方中重用生白术60--90g,茯苓、泽泻、防己、牛膝各5~20g,大腹皮、车前子各20~30g,赤芍40~50g,白丑、黑丑(研末冲服)、椒目各6~9g,黑大豆30g,水煎服日1剂,同时加用虫草化积散(虫草、冬虫夏草、穿山甲各90g,三七、桃仁各60g,莪术120g,丹参150g,水牛角40g,廑虫30g(研末),每日9g,日3次口服,腹水消退10日后,用生白术60g,黑大豆、赤芍各309巩固疗效,重度腹水可加用双氢克尿噻、氨苯喋啶等。同时设西药对照组31例,用利尿剂、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3个月,中药治疗组临床治愈35例,对照组8例;中药组显效19例,对照组9例;中药组有效9例,对照组8例,总有效率中药治疗组为91.3%,对照组80.6%。同时治疗组白蛋白提高及肝功能恢复均较对照组效果明显(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7>:6~7)。朱彬彬等以中药扶正活血治本,西药冲击利尿治标相配合,分阶段治疗肝硬化腹水。方法是:交叉内服扶正活血中药愈肝汤(愈肝I号:党参、白术、赤白芍、枸杞、首乌、黄精、木香、茯苓、陈皮、山萸肉、黄芪、刘寄奴、鬼见羽、生地、熟地、炙鳖甲、炙龟甲、丹参、绵茵陈各12g,全当归6g,炒柴胡、炙甘草各4.5g,大枣5枚。愈肝2号为I号方去生地、首乌、龟版、鳖甲,加旱莲草、马鞭草、女贞子各12g,适用于便溏者)的同时,采用短程联合、间歇、反复冲击利尿法,疗程一般5~7天。大部分病例在西药冲击利尿间歇期服中药逐水汤(白术、麦冬、佛手、制金柑、大腹皮、槟榔、炙鸡内金各9g,孩儿参、连皮苓、猪苓、泽泻各15g,马鞭草、龙葵草、小虫笋、金石斛、炒谷麦芽各12g,车前子、冬葵子、陈葫芦各30g,上川厚朴2.4~4.5g,炒柴胡4.5g,炒枳壳6g),尿量维持在1000ml左右,疗效较好。腹水消退率为86%,有效率为92%;1、5、10年随访,病情稳定率分别为81.9%、50.5%、30.3%(中医杂志,1984,<3>:29~31)。孙景振报道以益气健脾,行气制水为主,配合静点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122例,取效满意(江苏中医,1989,(4>:7~9)。
(2)逐水利尿及行气与化瘀同用胡建华指出利尿必兼化瘀,使隧道通利,水液始得下行,认为《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治疗肝硬化腹水有一定疗效,若配合当归、白芍、丹参养血柔肝,或配莪术、失笑散祛瘀消痞,或配黄芪、黑白丑粉、车前、茯苓加强益气行水之力,疗效更佳(中医杂志,1982,<12>:21~22)。关幼波指出肝硬化腹水化瘀行气并重,认为行气是化瘀的关键,但行气必须从上中下三焦同时着手。基本方用黄芪补中气,重用葶苈子泻肺气,用三棱、莪术、香附子行气破血,用地鳖虫、蟋蟀干等活血行气,以大黄廑虫丸破血消癥、祛瘀通络,又用少量的山慈姑粉吞服,效果比较理想(中医杂志,1985,(5>:6~9)。
2.2辨证分型论治高章武辨证治疗肝硬化腹水150例,分脾肾阳虚型,以真武汤合实脾汤加减;血瘀水停型,以膈下逐瘀汤合归芍四君子汤加减;湿热蕴结型,以茵陈四苓合柴平汤加减;气滞湿阻型,以柴胡疏肝散、平胃散加减;肝肾阴虚型,用一贯煎合猪苓汤加减。总有效率为96.7%(四川中医,1995,《4>:22"-24)。张存义报道用攻补兼施法治疗复发性难治性肝硬化腹水25例,分气滞水停,瘀结水停、热郁水停、肝郁脾虚、阴虚水停、阳虚水停、真元耗损共7型论治,同时加用腹水丸或新方禹功散,不耐攻逐者用甘遂、冰片、麝香、大田螺捣碎外敷脐孔,疗效满意(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12>:6~8)。王明海总结6位名老中医治疗本病75例的经验,指出湿热内蕴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较为多见,分别以八正散加减,膈下逐瘀汤合五苓散,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及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远近期疗效较好。并指出本病患者出现腹胀重、胃纳少、持续或反复腹痛、经常发热或持续黄疸诸症时,预后不良(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8,(4>:19~21)。
3.肝昏迷
关幼波指出肝硬化并发昏迷,在早期仅神识昏糊,常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有较好的疗效;较重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合安宫牛黄丸,疗效较好。有人用人工牛黄与麝香、羚羊角、丁香、红花、菖蒲制成牛麝散治疗13例肝性脑病,治疗结果6例清醒,5例进步。除采用一般措施外,有人用生大黄灌肠治疗肝昏迷,合并有食道静脉出血者,在插入三腔管后用生大黄129,煎液从胃管注入,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中医杂志,1985,(5):4~12)。
此外,朱方石对79例肝硬化不同证型与免疫球蛋白变化关系进行研究。发现IgG、IgA、IgM均较正常人有不同程度增高,其升高幅度以肝郁脾虚型为最低,以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型为最高,除肝郁脾虚,湿热蕴结型IgA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P>o.05)外,其余各证型各项指标与正常人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
二、实验研究
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发现,许多方药及单味药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纤维化作用,特别是某些方药具有综合防治效果。除抗肝细胞炎症坏死的作用外,能直接抑制肝内胶原纤维的合成与增生,对已形成的胶原纤维有促进降解和重吸收作用。通过病理学和血清生化等检测表明,部分实验能使动物病理模型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表现出较明显的阻断和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
韩经寰等用强肝软坚汤在临床证实确有良效基础上,进行了长达3年的动物实验,通过自体连续肝活检的实验方法,对照观察了在该方治疗下,大白鼠CCl。性肝硬变恢复的病理形态的动态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典型的肝硬变形成后.停止病因刺激,长期应用该方治疗,可使肝硬化逆转,结缔组织重被吸收,肝组织可重新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肝脏形态,而对照组仍保持肝硬变的特征(新中医,1996,<3>:59~61)。
孙克伟等用疏肝理脾片治疗牛血清白蛋白造成的肝硬化模型,并设大黄廑虫片组、秋水仙组及疏肝理脾片大中小剂量组,模型组。测转氨酶(AI。T)、血清白蛋白(Alb)、球蛋白(G)、透明质酸(HA)、甘胆酸(cG)、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并观察肝组织纤维化病理改变,结果表明该药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抑制纤维组织沉积,而大 大黄廑虫片降解纤维作用趋势最好,实验中发现HYP含量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北京中医,1996,<4>:49~50)。
贲长恩等对中药抗纤维化、肝硬化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模型采用CCl。加酒精所致中毒性模型,猪血清所致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和硫代乙酰胺所致化学损伤性肝纤维化模型。采用含有柴胡鳖甲的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益气养阴方药。阳性对照药为秋水仙素等。用组织学、细胞超微结构、组织化学、免疫组化、血清学多层次多指标观察。结果发现所用方药均有显著的保护肝细胞,恢复变性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改善肝脏内的血液循环,抑制合成、分泌胶原类物质在细胞内的活化和增殖,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胶原等物质的合成与分泌,并加速其降解。其中活血化瘀药效果尤为显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
鼓 胀
(定义]
鼓胀是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证。其中,仅腹胀大,不兼肢肿,并见头面四肢消瘦的称为单腹胀。腹大,动摇有水声,面黑为水蛊。因本病腹大状如蜘蛛,.故又名蜘蛛蛊。其它尚有水盅、蛊胀、膨脖+单腹蛊之称。
[历史沿革] "
我国历代医家对鼓胀非常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历代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和汉晋对本病有了概念性认识,初步制订了理法方药。
鼓胀这一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这里指出的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等是鼓胀病的临床特征。《素问。腹中论》进而补充了鼓胀的症状,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歧伯对曰。名为鼓胀。。提出胀满不食亦是鼓胀重要症状之一。后世医家承袭其意加以发挥,每据能食否判断本病预后。对于治疗,《内经》所创立的“中满者,泻之于内”、“去菀陈茎”、。洁净府。、。塞因塞用。等治则,对鼓胀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素问。腹中论》还设。鸡矢醴。一方治疗鼓胀,为治疗鼓胀最早的方剂。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在论述水气病时,指出旰水的症状是,。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的症状是;。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肾水的症状是。“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这三种水病,都以腹部胀大为主证和《内经》所描述的鼓胀病相似,且在病机上明确指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有关,奠定了后世鼓胀病机学的基础。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还认识到,黄疸虽本系肝脾之疾,然缠绵曰久,致脾肾衰败,可出现。其腹胀如水状。而转为鼓胀,且设除湿散瘀之硝石矾石散,其方之立意对清代医家提出鼓胀病机为。气血水。理论不无启迪。黄疸转为鼓胀标志着病势由浅入深,故是篇又云。。腹如水状不治。。《金匮要略》提出治水总的原则是;“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对鼓胀的治疗还提出攻法。如“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许多著名方剂,如枳术汤、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已椒苈黄丸等,俱为后世治疗鼓胀常取之法。晋代葛洪《肘后方。卷四》论治鼓胀,在用下法、汗法的同时还裁有放腹水一法。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指出鼓胀出现腹水是由于“腹内有结块铆强,在小胁间胀满…….。还指出在三吴以东等沼泽地带水中有。水毒”(溪毒)等结聚于内,可致腹内生虫而成“水蛊”。这为寄生虫致鼓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2.唐宋金元时代对本病的认识范围扩大,深化了理法方药。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在《诸病源候论》的基础上记载了蛊胀有下血,腹中结瘕等症状,并指出蛊胀与水肿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腹满不肿。,后者。四肢面目俱肿。,切忌。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这些(水肿第四)对后世临床发生了很大影响。他还认为,放腹水的方法,虽可使腹胀减轻一时,但每多迅速积聚如故,故列为禁忌。。凡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月死,大忌之。。此与晋代葛洪所倡大相径庭。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把本病称为。胀证”,并加以分类;伤于饮食者,是为谷胀,七情郁结者,是为气胀,水邪渍肠胃而溢于体肤,是为水胀,血瘀内积者,是为血胀。诸胀罹至晚期,。久病羸乏,卒然肿满,喘息不得,与夫脐心突起,或下利频频,百药遍尝,未见一愈耳。”这里所论的。脐心突起’,是鼓胀危重征象之一。
金元时期对本病无论在病因病理还是治法方药上都有很大发挥。在病因病理方面,刘完素在《内经》“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的基础上,指出腹胀大。是以热气内郁,不散而聚,所以扣之如鼓也。。《河间六书。胀病》强调。阳热之邪”致鼓,李东垣、朱丹溪则强调脾胃之气不得施化,湿热浊邪交并于中。如东垣《兰室秘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何也?此乃病机总辟,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而作胃实胀满。……亦有膏梁之人,湿热郁于内成胀满者,此热胀之谓也。。。或食己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亦是热胀。。认为风寒传变入里化热,嗜食肥甘油腻等致水湿不运,蕴而为热,中焦为之受损,湿热浊邪交并于中,是鼓胀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则把鼓胀病因归纳成为七情内伤、六淫外袭、房室不节、房劳致虚等诸方面。致。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从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相生,遂成胀满。”这段话实质上对鼓胀的气滞、水裹病理已作初步阐述。在治疗方面,李东垣《兰室秘藏》针对鼓胀偏寒偏热不同,设中满分消丸以治热胀,中满分消汤以治寒胀,二方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唯侧重不同。朱丹溪《丹溪心法》主张“理应补脾”、“宜大补中气行湿”,必用大剂参术,佐陈皮、茯苓、苍术之类。同时他还强调从四方面辅助治疗.1.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2.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3。断妄想以保母气,即示病人安心静养,力戒私心杂念,七情六欲,以免戕贼母气,4.却盐味以防助邪,即视具体情况,采取少盐或无盐饮食,以防凝涩助水,通过以上治疗,自可达到木无邪加于土,土散津以滋于肺,上下相交,清浊得分,则湿热无以产生,脾自能秉其乾运之力,胀满遂从根本解决,可见金元以后的治疗思想是十分开阔的,且治寓于养,养寓子防,实堪为后世鼓胀治疗学及护理学之楷模。
金元时期对鼓胀治疗学认识的显著特征,还表现在主攻派与主补派的论争上。主攻派以张子和为代表,他主张用舟车丸、浚川散、禹功丸等攻下方剂,认为。。养生与攻疴本自不同,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他还以医案证实自己的观点,如“张承应,年岁五十,腹如孕妇,面黄食减,……以舟车丸引之……腹平软,健啖如昔。。(均引自《儒门事亲》)。主补派以朱丹溪为代表。他反对用攻法,.《丹溪心法》认为。。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故在治疗上强调养正补虚之法。这种空前的学术争鸣,促使了鼓胀研究的极大发展,为明清时期的全面总结,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
3.明清时代对本病进行了概括,总结发挥了对本病的理、法,方,药。 一明代虞搏《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认为,东垣、丹溪虽在鼓胀病机认识上有相同一面,即皆以湿热为论,但还有不同的一面,即一主土败木贼,一主寒多热少。该篇综合两方面论点分析道。。东垣北方人也,其地土高燥,湿热少而寒气多,故有是论。我丹溪先生,生长于东南之地,故病此者,尽因脾虚受湿,肝木太旺,故言然也。”这种用医学地理学观点,分析鼓胀病机的方法,于今仍有现实意义。李梃《医学入门.鼓胀证治》概括前人之说,独创鼓胀分类新法,即总的分为虚胀、实胀,下宗《内经》之义,又具体分为各脏腑胀证,且列有方治。其虚、实分类法,尚为今之鼓胀分类学所沿用。是篇在此基础上,还根据病因病机不同,进一步划分为谷胀,虫积胀、积块症瘕胀、水胀,酒胀、瘀血胀、中满胀,久病疟痢胀等,从而对前人诸家分类法作了概括发挥。
明清医家在总结前人鼓胀病机的基础上,充实了证治内容。如赵养葵,孙一奎认为.本病多由于下焦阳虚,火衰不能蒸化脾土使然。赵氏《医贯.气虚中满篇》曰;。中满者……属之气虚。……气虚者,肾中之火气虚也。”孙氏更进一步阐析病机云。。由于下焦原气虚寒,以致湿气壅遏于肤里膜外之间,不能发越,势必肿满。(《赤水玄珠.鼓胀说》)在治疗上,两家均强调补火的重要性,但赵养葵从中下焦分别而治,虚在中焦用补中益气汤,虚在下焦用肾气丸。孙一奎则中下焦合治,自制壮元汤中,既用故纸、桂心、附子补命火,亦用干姜、白术、砂仁,运补脾阳。喻昌则倡导。阴气不散。而致。水裹气结血凝。。他所谓“阴气不散。,是言阳衰阴盛,终致水裹气结血凝于腹中。在治疗上则从阴治为治本法。如云;。阴气包裹阴血,阴气不散,阴血且不露,可驱其血乎?”(《医门法津。胀病论》)故本为阴气结聚,阴行血自散。而散阴以溃坚,非。舍雄入九军,单刀取胜之附子”莫属。所以藉附子雄悍辛热之力,以消水之裹,以散气之结,以解血之凝。故他所列治胀诸方,如人参芎归汤、人参丸、小温中丸、强中汤等,皆为一派辛温之剂。至此,鼓胀病机的气、血、水病理观正式确立。
明清时代对鼓胀治法,亦汇综前说,而赋予新义,且有所发明。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水肿论治》对前人攻补之争,认为。。逐水利水之剂,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之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慎也。有是证用是药,不唯水肿,鼓胀或其它诸疾,律应守此。清代怀饱奇《医彻》则进一步提出具体方法为十攻而一补、半攻而半补、十补而一攻等。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更为具体;。欲投诸攻下之药,而又难堪,然不攻之终无法也。须行九补一攻之法。是用补养九日,俟其可攻之机,而一日用泻下之药攻之。……其后或补七日,攻一日,补五日,攻一日,补三日、攻一日,缓缓求之,以愈为度。。这些,实际上融前人攻补之说为一体,.提出了攻补兼施法。统而言之,从源到流,鼓胀一病的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以上所举数家之言,就足以证明,本病的内容极为丰富,古人的经验甚为宝贵,至今仍十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范围] 、. .
鼓胀属常见病,多发病。就西医学而言,肝硬化,腹腔内肿瘤、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均可参考中医鼓胀辨证论治。 .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如《沈氏尊生书。肿胀源流》曰。。鼓胀……或由怒气伤旰,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说明鼓胀的形成,乃由于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不健运,水湿内停。曰久不化,壅塞中焦,隧道不通,渐成鼓胀。
2.嗜酒肥甘。如《张氏医通》。“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乃湿热伤脾而成此病。。《兰室秘藏》有,“膏梁之人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说明是嗜酒过度,饮食不节,酿成湿热,损伤脾胃,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壅滞中焦,而致鼓胀发生。
3.脾虚食积。如《素问.腹中沦》论述了腹满病人,日久脾虚益甚,健运失职,谷气难消,食积滞于胃脘,致脾胃愈伤,积食、水湿交杂不化,可形成鼓胀。《素问识》释曰;“此因脾土气虚,不能磨谷,故旦食而不能暮食,以致虚胀如鼓也。。 《内经》用。鸡矢醴。一方治疗本病,取鸡矢能消积下气,通利二便之功能。
4.宿有痞块;喻昌《医门法律》曰。。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曰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曰。。水症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其病腹内有结块够强,在两肋间膨膨胀满。。这两段文字,均说明血瘀凝滞于盱脾脉络,久则结块曰渐增大,气机壅滞更甚,中阳不运,水湿停聚,遂成鼓胀。
5。久病迁延;凡因病久损伤旰脾,导致疏泄健运功能障碍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例如黄疸,本由湿热蕴蒸所致,湿热日久不化,中气亏耗,斡旋无力,湿壅益甚,肝脾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气滞血瘀,渐成鼓胀。它如症积、疟母,久泻、久痢等,日久损伤旰脾,水湿内聚,亦可致鼓。
6.水毒气结。因捕鱼、摸蟹或洗澡、游泳于血吸虫疫区之河流中,感染致病。如《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这是由于感染水毒(血吸虫)后,迁延日久,脉络瘀阻,肝气不舒,脾气因之升降失常,水湿停着,积渐成鼓胀。另外,关于寄生虫引起的鼓胀,唐容川《血证沦》还记载;。血臌之症……腹大如箕,遂不可救,东南最多,所以然者,东海饶鱼盐……。。
7.寒热内郁;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久腹胀候》曰。。久腹胀者,此由风冷邪气,在腹内不散,与藏府相搏,脾虚故胀。其胀不已,连滞停积,时瘥时发,则成久胀也。。说明风寒侵袭,伤人脾胃,导致运化机能失调,水湿停聚,积渐可成鼓胀。李杲《兰室秘藏》亦有。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的记载,乃是指风寒入里,郁而不发,产生内热,脾胃受损,湿热互结,积渐成鼓。死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腹胀大,皆属于热。之说有相似之处。 .
8.跌扑闪挫。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曰,。血鼓之证,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血瘀不散……。遂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鼓。饮食入胃,不变精而反去助邪。久则胀,胀则成鼓矣。。此因外伤,血瘀曰久,脾虚不运,水聚而渐成鼓胀。
二、病机
鼓胀的病理演变过程,与旰、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基本规律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病起于肝及于脾 《难经。五十六难》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这其中肝木克脾的道理,就在于对积块发生部位的论述上,肝之解剖位置在右,而中医认为作用在左(疏土),脾之解剖位置在左,而作用在右(养肝)。所以“盱积在左胁”的病机,是指脾虚正气不足,肝木克脾土,脾受盱克,故症状见于左。脾积在胃脘(右侧)。,是指脾既病之后,湿邪困脾,.壅遏气机,脾土反侮肝木,旰受脾侮,故症状反见于右,而鼓胀的形成,则往往出现左胁症积之后,如尤在泾《静香楼医案》曰;。左胁宿痞,腹渐胀大。。龚廷贤《万病回春》亦记载; 。一人患腹左一块,数年不愈,后发生腹胀。。
根据《难经》对肝脾相关病理的论述及历代医家有关记载,肝脾失调而致鼓胀的病理机制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克脾犯胃,水湿不得运化,阻滞气机使旰郁更甚。肝郁甚,一方面可致血瘀,一方面使脾气愈虚,水湿更盛。水湿盛则困脾使脾更虚,脾阳虚久,必致肾脏亦虚,终至水液不能施泄,小便不利,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而成鼓胀。
(二)病起于脾及于肝 脾病及肝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嗜酒肥甘,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湿浊不化,中气壅滞,蕴生湿热,湿热内阻,湿阻气机,导致肝郁,二是因寒邪、冷食积滞等损伤脾阳,水湿不化,壅滞中焦,气机不利,旰气因之不畅,而成肝郁。肝郁日久,一方面可致血瘀,一方面可致脾愈虚,水湿困脾,终至脾肾两虚,水液不得施泄;小便不利,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腹中,而成鼓胀。
(三)肝脾病变累及肾 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肝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食物、水湿,肾阳可暖中焦,且司膀胱之气化。在病理上,肝,脾、肾之间则互相影响。肝脾病变累及于肾的具体演变过程为。
1.脾病及肾。脾虚不运,水谷之精微则不能游溢于肾,肾之精气必然衰减,因而导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命门火衰,则进一步导致脾阳更虚,脾阳愈虚,肾阳愈衰,水湿更加不利,致鼓胀加重。
2.肝病及肾。旰病及肾多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热伤阴,日久形成肾阴不足,旰肾阴虚,其次脾胃湿热,灼伤阴液,肝阴亏损, 日久累及肾阴,以致肝肾阴虚,脾土受伤,水谷之精微不化,气血生化乏源,致旰血不足,则无以相济肾阴,也可致肾精亏损而成肝肾阴虚。盱血愈不足,肾精愈亏损,肾精愈亏旰血愈不足,从而使鼓胀病势日益深重。综合上述,形成本病的病机,首先在于肝脾的功能彼此失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在证候上可出现气滞湿阻证。脾失健运湿浊不化,阻滞气机,即可化热而出现湿热蕴结证,又可由于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湿从寒化而出现寒湿困脾证。肝脾俱病,肝气郁滞,血瘀凝聚,隧道壅塞,可见盱脾血瘀证。脾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水谷之精微不能输布以奉养他脏,浊阴不降,水湿不能转输以排泄体外,病延日久,肝脾日虚,进而累及肾脏亦虚。肾阳虚,无以温燠脾土,使脾阳愈虚而成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肝木失其滋荣,或素体阴虚,亦可出现旰肾阴虚证。肾阴虚,肝木失其滋荣,或素体阴虚,亦可出现肝肾阴虚证.以上六证即成为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鼓胀因盱、脾、肾功能相互失调,终至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故本虚标实,虚实交错,为本病主要病机特点。
(类证鉴别)
1.鼓胀与水肿
在病因方面,鼓胀的病因主要为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它病转化等,水肿的病因主要为风邪外袭,水湿浸渍,饮食伤脾及劳倦伤肾等。在病机方面,鼓胀的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水肿的病机系肺、脾,肾三脏相干,水液不能正常通调输布,以致水溢肌肤,在临床表现方面,水肿每从四肢目窠开始,继而及于周身,鼓胀则为腹部胀大,四肢一般不肿,严重时才见四肢尽肿。故《医学心悟"肿胀》说;。水肿鼓胀何以别之?答曰;目窠与足先肿,后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表明关键在于审查其肿先起何部位而诊断之。
2.鼓胀与积证
鼓胀与积证相区别,积证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鼓胀虽可由积证引起,见青筋暴露,腹部胀大,但并非所有鼓胀皆由积证引起,且主证亦有不同,前者以腹胀大为主证,后者的主证是腹中结块疼痛。不过值得提及的是腹中积块,往往是诱发鼓胀的重要原因。如《医门法律》云。。凡有症瘕、积块、痞块者,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
3.鼓胀与痞满
痞满系指腹中自觉有胀满之感或虽腹胀不剧,外无胀急之象,鼓胀可兼有腹满,但其腹满必外苦胀急,且常见腹筋起,病程久,有的可于腹内扪及症积等有形之物。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本病以腹部膨胀如鼓为主证,在整个病程中临床表现颇为复杂。始则肝脾失调,继则盱脾损伤,终则肝脾肾三脏俱损。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故临证首当辨别病性虚实。大抵热者多实,寒者多虚,脉滑有力者多实,脉浮微细者多虚,形色红黄,气息粗壮者多实,形色憔悴,声音短促者多虚,年青少壮,气血壅滞者多实,中衰积劳、神倦气怯者多虚。从证候学角度来看,一般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诸证属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诸证属虚。
2.溯病史。本病形成,常与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它病转化等因素有关。其腹部膨胀的形成,常是在致病因素不断作用下,日积月累而成。故当详询病史,以利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3.重腹诊。腹部望诊和切诊应当重视。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为气滞湿阻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为水湿困脾证,腹大坚满,腹皮绷急扪之灼热,为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为旰脾血瘀证,腹大但胀满不甚,朝宽暮急,为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不舒,多形瘦面黧,为肝肾阴虚证。
二、治疗原则 .
本病初期多旰脾失调,气滞湿阻。应根据病机,分清气滞,血瘀、湿热和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亦可暂用峻剂逐水。病程日久,咸素体虚弱,病机可出现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宜健脾、温肾和滋养盱肾,本病的病理由于本虚标实,虚实交错,故治疗需注意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三、证治分类
(一)气滞湿阻
症状及分析: 、
腹胀按之不坚一一肝郁脾虚,湿浊中阻。
胁下胀满或痛一一肝失条达,络气痹阻。
食少易胀,嗳气不爽一一气滞中满,脾失健运。
小便短少一一气壅湿阻,水道不利。
苔白腻,脉弦一一盱郁湿阻之象。
在气滞湿阻证的病变过程中,若失治或误治,病邪可热化或寒化,若气郁化热,出现烦热口苦,小便赤涩,为转湿热蕴结证。另外,由于“气为血之帅”气滞甚可致血瘀,出现胁部刺痛,头颈胸臂有血痣,为转肝脾血瘀之证。
治法;疏旰理气,行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汤或胃苓汤加减。
证偏气滞,以柴胡疏旰汤为主方,证偏湿阻,以胃苓汤为主方,气滞湿阻并重,二方合而用之. 。
(1)方解
柴胡疏旰散;疏肝理气,行湿散满。柴胡、枳实,香附,疏旰理气解郁,川芎、芍药,行气活血柔肝,甘草,调和中气。
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除湿散满理气,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阳以利水,甘草,姜、枣,调和脾胃。
(2)加减;腹胀甚者加木香、槟榔以破气行滞,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蒸首乌、杞子,女贞子,胁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脉弦涩,气滞血瘀者,加延胡、莪术、丹参,精神困倦、大便溏薄、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二)水湿困脾
症状及分析。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为脾阳不振,水蓄不行,脘腹痞胀,得热稍缓为寒水相搏,中阳不运,精神困倦,.怯寒懒动为湿邪困脾,阳气不展,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肿为水邪困脾,兼伤肾阳,苔白腻、脉缓为湿盛阳微之象。
在水湿困脾的病变过程中,若脾虚及肾,出现神倦怯寒、下肢浮肿较甚,有转脾肾阳虚证之势。若腹大如瓮、四肢消瘦如柴、大肉已脱、为脾阳衰败,预后不良。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为主方
(1)方解;白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木瓜、槟榔、茯苓行气利水,厚朴、木香,草果理气健脾燥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胃气。全方共凑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㈤加减:水湿过重,可加桂枝、猪苓、泽泻以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便溏者,去厚朴、槟榔加炒苡仁、炒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气虚息短可酌加黄芪、党参以补肺脾之气,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青皮,砂仁等以理气宽中。
(三)湿热蕴结 .
症状及分析。
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为湿热互结、浊水停聚,烦热口苦,渴不欲饮为湿热上蒸,浊水内停,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为湿热阻肠,邪热内胜,小便赤涩为湿热下注,气化不利,面目皮肤发黄为湿热薰蒸,胆液外溢,舌质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为湿热壅盛。 、
在湿热蕴结证的病变过程中,若热毒炽盛,灼伤血络,可致突然大吐血、便血,若湿痰偏盛,痰浊上蒙心窍可嗜睡甚至昏迷。出血、昏迷是鼓胀病的两大重要死亡原因。另外,本证日久或误治,亦可出现气滞血瘀或湿从寒化证。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舟车丸。
清热利湿宜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攻下逐水可暂用舟车丸,得泄下即止。
(1)方解:中满分消丸中,炒黄芩、炒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炒厚朴、炒枳实、半夏、陈皮、砂仁、干姜理气消胀健脾燥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片姜黄活血化瘀,知母清热滋阴,甘草协和诸药。全方作用清热利湿健脾理气。茵陈蒿汤中,茵陈蒿清热利湿,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降泄瘀热。全方作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与中满分消丸合用则清热利湿之力倍增。舟车丸中,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脘腹之水,大黄、黑丑荡涤泻下,使水从二便分消,青皮、陈皮、槟榔、木香理气利湿,轻粉走而不守,逐水通便。全方作用攻下逐水。
(2)加减。热毒炽盛,黄疸鲜明者,去人参、干姜等热药以防助火,加龙胆草,半边莲之类;腹胀甚、大便秘,可加商陆,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马鞭草、或吞蟋蟀粉、蝼蛄粉、沉香粉,热迫血溢,吐血、便血者,去苍术、蔻仁、川朴、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生地榆等。或配服犀角地黄汤,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为热入心包,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营开窍,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可配服苏合香丸以芳香温开透窍。
(四)肝脾血瘀
症状及分析。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为瘀阻旰脾,隧道不通,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为瘀阻之征,大便色黑为瘀伤阴络,血随便溢,面色黯黑为邪阻下焦,瘀热入肾,口渴不饮为水湿内聚,滓不上承,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为气血瘀滞之象。
在肝脾血瘀证的病变过程中,络脉可突然破裂而大出血。积瘀日久,随着正气消伐而致瘀块逐渐增大,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瘀象明显加重。另外,瘀血内阻,水蓄不行,肝脾受伤曰久可致肾阳亦虚,出现怯寒肢冷,下肢浮肿,腰膝酸软等兼证,若瘀郁化热,燔灼阴津,亦可致虚热内生而出现口燥唇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等兼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加减。
(1)方解:川芎、赤芍、大黄、莪术、延胡、当归活血化瘀理气,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陈皮行气利尿,官桂、细辛温经通阳助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水气减乃治其瘀,但须时刻注意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攻后虽有瘀实之证,宜缓缓消之,或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瘀结明显,加山甲、地鳖虫、水蛭、有出血倾向者,此类破瘀药宜慎用。胸胁痞胀,舌苔浊腻,瘀痰互结者,加郁金、白芥子、法半夏以化瘀祛痰。症积明显时,加服鳖甲煎丸。 .
(五)脾肾阳虚
症状及分析:
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一一脾肾阳虚。
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一一脾阳不振、阳气不布。
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一一肾阳衰惫不能蒸化水液。
面色苍黄,或咣白一一肝脾失调,肾阳不足。
舌淡胖紫,脉沉弦无力一一阳虚瘀阻之象。
在脾肾阳虚证的病变过程中,若水蓄不行,气血运行受阻,可出现脐腹脉络怒张等气滞血瘀之征,若水邪泛滥,溢于肌肤,轻则下肢浮肿,重则胸腹四肢俱为之肿。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偏于脾阳虚的,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以温中扶阳,化气行水,偏乎肾阳虚的,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肾化气行水,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服用。
(1)方解。 ’
附子理中汤,化气行水,温中扶阳。附子,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祛除湿邪,
五苓散,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猪苓、茯苓,甘淡利湿,通利小便,泽泻,甘寒渗泄、助二苓利水,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
济生肾气丸,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山药、山茱萸、熟地,丹皮,滋阴填精。协调阴阳,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利水退肿兼以活血。
(2)加减: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于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方中,酌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于济生肾气丸中酌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主力。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稍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六)肝肾阴虚
症状及分析:
"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小便短少一一水气停聚、血行不畅。
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一一阴虚内热、热伤阳络。
口燥一一阴虚于内,津不上承。
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一一肝肾阴虚血亏之象。
在旰肾阴虚证的病变过程中,由于阴虚生内热,极易出现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等证,由于阴虚内热是在腹中气血水瘀结病理基础上产生,故内热又极易和水邪相搏而致湿热留恋不清,出现溲赤涩少,舌质红绛,苔浊黄腻等症。内热津伤之甚,可致旰风内动,出现抽风痉厥,此为危象。 .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1)方解。
六味地黄丸,热地、山萸肉、山药,滋养肝肾,泽泻、茯苓、丹皮,清泄湿热。
一贯煎,生地、沙参、麦冬、杞子,滋阴养肝,当归,川栋子,和血疏肝。
膈下逐瘀汤,五灵脂、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化瘀,川芎、乌药、延胡、香附、枳壳,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o)加减,若口干、舌绛少津、加玄参,石斛、麦冬、以清热生津。腹胀甚加莱菔子、大腹皮以行气消胀。潮热、烦躁,失眠、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小便少,加猪苓、滑石,或少加肉桂心以反佐之,以行气化水。齿鼻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阴亏阳亢,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加龟版、鳖甲、牡蛎等以滋阴潜阳。小便短赤涩少、湿热留恋不清者,、加知母、黄柏、马鞭草.金钱草,目肤黄加茵陈。
以上诸证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其生理上的关联或病因病理的共性所决定。如肝脾肾之间,气血、水之间、生理相联、病理相因,由于这六方面病理在各个阶段侧重不同,所反映的临床表现各异。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鼓胀不同证型的个性亦要注煮其共性,既把握重点又全面兼顾,才能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
" 辨证论治筒表
┏━━━━┳━━━━━━━━━━━━━━━━━━━━━━━━━┳━━━━━━━━┳━━━━━━━━┳━━━━━━━━━┓
┃证型 ┃ 症 状 ┃ 病 机 ┃ 治 法 ┃ 主 方 ┃
┣━━━━╋━━━━━━━━━━━━━━━━━━━━━━━━━╋━━━━━━━━╋━━━━━━━━╋━━━━━━━━━┫
┃气滞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嗳气不 ┃气壅湿阻肝郁脾 ┃行湿散满疏肝理 ┃胃芩汤柴胡疏肝 ┃
┃湿阻 ┃爽,小便短少,苔白腻,豚弦. ┃虚 ┃气 ┃散 ┃
┣━━━━╋━━━━━━━━━━━━━━━━━━━━━━━━━╋━━━━━━━━╋━━━━━━━━╋━━━━━━━━━┫
┃水湿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胀,得热稍缓, ┃水蓄不行脾阳不 ┃行气利水温中健 ┃实脾饮 ┃
┃困脾 ┃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浮肿, ┃振 ┃脾 ┃ ┃
┃ ┃苦白腻.脉弦。 ┃ ┃ ┃ ┃
┣━━━━╋━━━━━━━━━━━━━━━━━━━━━━━━━╋━━━━━━━━╋━━━━━━━━╋━━━━━━━━━┫
┃湿热 ┃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烦热口苦,渴不 ┃邪热内盛湿阻气 ┃攻下逐水清热利 ┃茵陈蒿汤合中满 ┃
┃植结 ┃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溲赤涩,或面目皮肤发 ┃机 ┃湿 ┃分漕丸 ┃
┃ ┃黄,舌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 ┃ ┃ ┃ ┃
┣━━━━╋━━━━━━━━━━━━━━━━━━━━━━━━━╋━━━━━━━━╋━━━━━━━━╋━━━━━━━━━┫
┃肝脾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 ┃隧道不通瘀阻肝 ┃行气利水活血化 ┃调营饮 ┃
┃血,ff ┃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黑,面黯,舌紫红或紫 ┃脾 ┃瘀 ┃ ┃
┃ ┃斑,脉细涩. ┃ ┃ ┃ ┃
┣━━━━╋━━━━━━━━━━━━━━━━━━━━━━━━━╋━━━━━━━━╋━━━━━━━━╋━━━━━━━━━┫
┃脾肾 ┃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 ┃水停血瘀脾肾阳 ┃化气行水温补脾 ┃济生肾气丸,附 ┃
┃阳虚 ┃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苍白。舌淡脾紫, ┃卢 ┃肾 ┃子理中汤 ┃
┃ ┃脉沉弦无力. ┃ ┃ ┃ ┃
┣━━━━╋━━━━━━━━━━━━━━━━━━━━━━━━━╋━━━━━━━━╋━━━━━━━━╋━━━━━━━━━┫
┃肝肾 ┃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心烦失眠.齿鼻时 ┃热伤血络肝肾阴 ┃凉血化瘀滋养旰 ┃合膈下逐瘀汤, ┃
┃阴虚 ┃或衄血,口燥,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虚 ┃肾 ┃六味地黄漏 ┃
┗━━━━┻━━━━━━━━━━━━━━━━━━━━━━━━━┻━━━━━━━━┻━━━━━━━━┻━━━━━━━━━┛
四,其它治法
(一)单方验方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1斤(去鳞及内脏),赤小豆1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的虚证。
2。九头狮子草根(京大戟)适用于鼓胀的实证。取根洗净晒干,微火炒成咖啡色研粉,装胶囊,每粒0.3克,成人每服13~16粒,早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药后稍有腹痛,恶心呕吐,数小时后腹泻数次,症状改善,÷般情况良好,隔3—7天再服一次,连服至腹水基本消退后,可服人参养营丸调理。服药期间,应进无盐饮食,并忌鸡、猪头肉等食品。
3.马鞭草,半边莲,陈葫芦、河白草,石打穿,六月雪,上药任选1-3种,每味用量一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腹水症。
(二)针刺艾灸 、
针刺穴位,可选足三里、石门、神阙、水分等,灸法可取穴脾俞、肝俞、水分等。
(三)脐疗
1.红商陆根,捣烂、贴脐上以布固定,用于鼓胀水邪壅盛。
2.大蒜头、车前草各五钱,捣烂,贴脐上,一日一换。适用于气滞湿阻之鼓胀。
(四)导引
I.运动、反瞳守归元、念四字诀、定后斡旋、推入大肠曲行,提回抱守,能消膨胀。
2.气胀,上法加推散四肢、时吐浊吸清、饮食宜少:降气安心而食,自然愈.
以上均适于鼓胀轻证患者。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1。避免强烈精神刺激,
2.饮食勿饥饱失度,勿嗜酒或过食肥甘,
3.在南方疫区水田工作应采取防护措施,
4.患黄疸,积聚等病,必须及早加以治疗,.防止病情迁延转化。
二、护理
l.饮食宜忌 饮食宜清淡,因食盐有凝滞助水之弊。临床一般采用低盐饮食,在尿量特别减少情况下,给予无盐饮食,待腹胀消除,经过一定时期,酌情逐渐增加其食盐量。血瘀之征明显的,硬质食物尤在所忌。内热之征明显者,辛热之食尤在所忌。湿浊之征明显的,肥甘油腻尤在所忌。
2。保暖 防止正虚邪袭,引起高热,而发生他变。
3。养神 要劝说患者安心静养,解除一切顾虑,以助正气胜邪。
[结语]
鼓胀系腹部胀大如鼓而言,病因虽有多端,但病理总属旰、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停聚腹中所致。临床辨证,应掌握标本虚实。实证当以疏旰运脾为原则,根据气血水三者的偏盛,采用理气、化瘀、行水等法。虚证当以补正为主,根据脾肾阳虚与旰肾阴虚的不同,采用温补脾肾或滋养旰肾之法。注意虚实之间的错杂与转化,重视调理脾胃,把祛邪与扶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只看到腹胀有水而不顾整体,妄用攻逐伤正。
由于本病虚实错综,先后演变发展阶段不同,故临床表现的证型不一,一般说来,气滞湿阻症多为早期,湿热蕴结证为水邪壅盛的实证,寒湿困脾与脾肾阳虚,多为由标实转为本虚的两个相关证型,肝脾血瘀和肝肾阴虚两证最重,前者经脉瘀阻较著,应防并发大出血,后者常为本病晚期,较其它证更易伴发昏迷。
此外,必须注意,病情向愈以后,还须抓紧时机,进行善后调理,培补正气,以免反复,前人把鼓胀列为风、痨、鼓、膈四大疑难证之一,说明本病在治疗上较为艰巨。但是,只要能够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药物治疗同时加强既病防变和护理保健,多能逐步取得效果。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瓮、脐心突起、四肢瘦削甚或出现昏迷,大量呕血,便血者,则多标志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文献选录] .
《素问.腹中论》。。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歧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
《丹溪心法。鼓胀》。。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
《医学入门。鼓胀证治》。“虚胀阴寒为邪,吐利不食,时胀时减,按之则陷而软,实胀,阳热为邪,身热咽干,常胀内痛,按之不陷而硬。大概肥人气虚,多寒湿,瘦人血虚,多湿热,都缘脾湿失运布之职。盖脾居中,能升心肺之阳,降旰肾之阴。今内伤外感,脾阴受伤,痰饮结聚,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布,上输于肺,下注膀胱。故浊气在下,化为血瘀,郁久为热,热化成湿,湿热相搏,遂成鼓胀。”
《伤寒杂证保命歌括.胀满》;“如曾因积聚症决,久而成胀者,宜消其积块,则腹胀自平。”
《景岳全书。气分诸胀论治》。“凡病肿胀者,最多虚证。若在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或大便溏滑,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等证,则皆虚损之易见者也。诸如此类,便非培补中气,速救根本,则轻者必重,重者必危矣。”
《医门法律。胀病论》。凡治胀病,而用耗气、散气、泻肺、泻膀胱诸药者,杀人之事也。盖治病用药,贵得其宜。病有气结而不散者,当散其结,甚有攻下荡涤,而其气之结仍未遽散者,渐积使然也。今胀病乃气散而不收,更散其气,岂欲直裂其腹乎7收之不能遽收,亦渐积使然,缓缓图成可也。。
石室秘录.鼓胀治法》。。鼓胀数年而不死者,必非水鼓。水鼓之证,不能越于二年,未有皮毛不流水而死者。今二三年不死,非水鼓,乃气鼓、血鼓、食鼓、虫鼓也。但得小便利而胃口开者,俱可治。”
《医镜。肿胀》。。鼓胀一症,东垣主寒,河间主水,丹溪主脾虚,论似有异,然各发明内经,同出一源。经曰,脏寒生满病,又曰,胃中寒主胀满。盖人身之气,热则流通,寒则凝结,凝结则胀满生焉。。
《时方妙用.鼓症》。。鼓症属实者,其来必暴……属虚者,其来必渐。。
《沈氏尊生书。胀满症治》。。盖水肿饮食如常,鼓胀饮食不及,每病根深痼,必三五年后成。治肿补中行湿足矣,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导,更断盐酱音乐妄想,不责速效,乃可万全
(定义]2
鼓胀是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特征的病证。其中,仅腹胀大,不兼肢肿,并见头面四肢消瘦的称为单腹胀。腹大,动摇有水声,面黑为水蛊。因本病腹大状如蜘蛛,.故又名蜘蛛蛊。其它尚有水盅、蛊胀、膨脖+单腹蛊之称。
[历史沿革] "
我国历代医家对鼓胀非常重视,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历代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和汉晋对本病有了概念性认识,初步制订了理法方药。
鼓胀这一病名首见于《内经》。如《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这里指出的腹胀大,皮色苍黄,脉络暴露等是鼓胀病的临床特征。《素问。腹中论》进而补充了鼓胀的症状,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歧伯对曰。名为鼓胀。。提出胀满不食亦是鼓胀重要症状之一。后世医家承袭其意加以发挥,每据能食否判断本病预后。对于治疗,《内经》所创立的“中满者,泻之于内”、“去菀陈茎”、。洁净府。、。塞因塞用。等治则,对鼓胀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素问。腹中论》还设。鸡矢醴。一方治疗鼓胀,为治疗鼓胀最早的方剂。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在论述水气病时,指出旰水的症状是,。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脾水的症状是;。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肾水的症状是。“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这三种水病,都以腹部胀大为主证和《内经》所描述的鼓胀病相似,且在病机上明确指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障碍有关,奠定了后世鼓胀病机学的基础。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还认识到,黄疸虽本系肝脾之疾,然缠绵曰久,致脾肾衰败,可出现。其腹胀如水状。而转为鼓胀,且设除湿散瘀之硝石矾石散,其方之立意对清代医家提出鼓胀病机为。气血水。理论不无启迪。黄疸转为鼓胀标志着病势由浅入深,故是篇又云。。腹如水状不治。。《金匮要略》提出治水总的原则是;“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对鼓胀的治疗还提出攻法。如“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许多著名方剂,如枳术汤、防己茯苓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已椒苈黄丸等,俱为后世治疗鼓胀常取之法。晋代葛洪《肘后方。卷四》论治鼓胀,在用下法、汗法的同时还裁有放腹水一法。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指出鼓胀出现腹水是由于“腹内有结块铆强,在小胁间胀满…….。还指出在三吴以东等沼泽地带水中有。水毒”(溪毒)等结聚于内,可致腹内生虫而成“水蛊”。这为寄生虫致鼓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2.唐宋金元时代对本病的认识范围扩大,深化了理法方药。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在《诸病源候论》的基础上记载了蛊胀有下血,腹中结瘕等症状,并指出蛊胀与水肿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腹满不肿。,后者。四肢面目俱肿。,切忌。治蛊以水药,治水以蛊药。。这些(水肿第四)对后世临床发生了很大影响。他还认为,放腹水的方法,虽可使腹胀减轻一时,但每多迅速积聚如故,故列为禁忌。。凡水病忌腹上出水,出水者月死,大忌之。。此与晋代葛洪所倡大相径庭。
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把本病称为。胀证”,并加以分类;伤于饮食者,是为谷胀,七情郁结者,是为气胀,水邪渍肠胃而溢于体肤,是为水胀,血瘀内积者,是为血胀。诸胀罹至晚期,。久病羸乏,卒然肿满,喘息不得,与夫脐心突起,或下利频频,百药遍尝,未见一愈耳。”这里所论的。脐心突起’,是鼓胀危重征象之一。
金元时期对本病无论在病因病理还是治法方药上都有很大发挥。在病因病理方面,刘完素在《内经》“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的基础上,指出腹胀大。是以热气内郁,不散而聚,所以扣之如鼓也。。《河间六书。胀病》强调。阳热之邪”致鼓,李东垣、朱丹溪则强调脾胃之气不得施化,湿热浊邪交并于中。如东垣《兰室秘藏》云。。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何也?此乃病机总辟,假令外伤风寒有余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热,而作胃实胀满。……亦有膏梁之人,湿热郁于内成胀满者,此热胀之谓也。。。或食己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亦是热胀。。认为风寒传变入里化热,嗜食肥甘油腻等致水湿不运,蕴而为热,中焦为之受损,湿热浊邪交并于中,是鼓胀的病因病机。朱丹溪则把鼓胀病因归纳成为七情内伤、六淫外袭、房室不节、房劳致虚等诸方面。致。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从而。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湿热相生,遂成胀满。”这段话实质上对鼓胀的气滞、水裹病理已作初步阐述。在治疗方面,李东垣《兰室秘藏》针对鼓胀偏寒偏热不同,设中满分消丸以治热胀,中满分消汤以治寒胀,二方都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唯侧重不同。朱丹溪《丹溪心法》主张“理应补脾”、“宜大补中气行湿”,必用大剂参术,佐陈皮、茯苓、苍术之类。同时他还强调从四方面辅助治疗.1.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2.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3。断妄想以保母气,即示病人安心静养,力戒私心杂念,七情六欲,以免戕贼母气,4.却盐味以防助邪,即视具体情况,采取少盐或无盐饮食,以防凝涩助水,通过以上治疗,自可达到木无邪加于土,土散津以滋于肺,上下相交,清浊得分,则湿热无以产生,脾自能秉其乾运之力,胀满遂从根本解决,可见金元以后的治疗思想是十分开阔的,且治寓于养,养寓子防,实堪为后世鼓胀治疗学及护理学之楷模。
金元时期对鼓胀治疗学认识的显著特征,还表现在主攻派与主补派的论争上。主攻派以张子和为代表,他主张用舟车丸、浚川散、禹功丸等攻下方剂,认为。。养生与攻疴本自不同,今人以补剂疗病,宜乎不效。。他还以医案证实自己的观点,如“张承应,年岁五十,腹如孕妇,面黄食减,……以舟车丸引之……腹平软,健啖如昔。。(均引自《儒门事亲》)。主补派以朱丹溪为代表。他反对用攻法,.《丹溪心法》认为。。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故在治疗上强调养正补虚之法。这种空前的学术争鸣,促使了鼓胀研究的极大发展,为明清时期的全面总结,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
3.明清时代对本病进行了概括,总结发挥了对本病的理、法,方,药。 一明代虞搏《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认为,东垣、丹溪虽在鼓胀病机认识上有相同一面,即皆以湿热为论,但还有不同的一面,即一主土败木贼,一主寒多热少。该篇综合两方面论点分析道。。东垣北方人也,其地土高燥,湿热少而寒气多,故有是论。我丹溪先生,生长于东南之地,故病此者,尽因脾虚受湿,肝木太旺,故言然也。”这种用医学地理学观点,分析鼓胀病机的方法,于今仍有现实意义。李梃《医学入门.鼓胀证治》概括前人之说,独创鼓胀分类新法,即总的分为虚胀、实胀,下宗《内经》之义,又具体分为各脏腑胀证,且列有方治。其虚、实分类法,尚为今之鼓胀分类学所沿用。是篇在此基础上,还根据病因病机不同,进一步划分为谷胀,虫积胀、积块症瘕胀、水胀,酒胀、瘀血胀、中满胀,久病疟痢胀等,从而对前人诸家分类法作了概括发挥。
明清医家在总结前人鼓胀病机的基础上,充实了证治内容。如赵养葵,孙一奎认为.本病多由于下焦阳虚,火衰不能蒸化脾土使然。赵氏《医贯.气虚中满篇》曰;。中满者……属之气虚。……气虚者,肾中之火气虚也。”孙氏更进一步阐析病机云。。由于下焦原气虚寒,以致湿气壅遏于肤里膜外之间,不能发越,势必肿满。(《赤水玄珠.鼓胀说》)在治疗上,两家均强调补火的重要性,但赵养葵从中下焦分别而治,虚在中焦用补中益气汤,虚在下焦用肾气丸。孙一奎则中下焦合治,自制壮元汤中,既用故纸、桂心、附子补命火,亦用干姜、白术、砂仁,运补脾阳。喻昌则倡导。阴气不散。而致。水裹气结血凝。。他所谓“阴气不散。,是言阳衰阴盛,终致水裹气结血凝于腹中。在治疗上则从阴治为治本法。如云;。阴气包裹阴血,阴气不散,阴血且不露,可驱其血乎?”(《医门法津。胀病论》)故本为阴气结聚,阴行血自散。而散阴以溃坚,非。舍雄入九军,单刀取胜之附子”莫属。所以藉附子雄悍辛热之力,以消水之裹,以散气之结,以解血之凝。故他所列治胀诸方,如人参芎归汤、人参丸、小温中丸、强中汤等,皆为一派辛温之剂。至此,鼓胀病机的气、血、水病理观正式确立。
明清时代对鼓胀治法,亦汇综前说,而赋予新义,且有所发明。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水肿论治》对前人攻补之争,认为。。逐水利水之剂,但察其果系实邪、则此等之法,诚不可废。但必须审证的确,用当详慎也。有是证用是药,不唯水肿,鼓胀或其它诸疾,律应守此。清代怀饱奇《医彻》则进一步提出具体方法为十攻而一补、半攻而半补、十补而一攻等。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更为具体;。欲投诸攻下之药,而又难堪,然不攻之终无法也。须行九补一攻之法。是用补养九日,俟其可攻之机,而一日用泻下之药攻之。……其后或补七日,攻一日,补五日,攻一日,补三日、攻一日,缓缓求之,以愈为度。。这些,实际上融前人攻补之说为一体,.提出了攻补兼施法。统而言之,从源到流,鼓胀一病的理论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以上所举数家之言,就足以证明,本病的内容极为丰富,古人的经验甚为宝贵,至今仍十分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范围] 、. .
鼓胀属常见病,多发病。就西医学而言,肝硬化,腹腔内肿瘤、腹膜炎等形成的腹水?均可参考中医鼓胀辨证论治。 .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情志不遂:如《沈氏尊生书。肿胀源流》曰。。鼓胀……或由怒气伤旰,渐蚀其脾,脾虚之极,故阴阳不交,清浊相混,隧道不通。。说明鼓胀的形成,乃由于肝气不舒,横逆克脾,脾不健运,水湿内停。曰久不化,壅塞中焦,隧道不通,渐成鼓胀。
2.嗜酒肥甘。如《张氏医通》。“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乃湿热伤脾而成此病。。《兰室秘藏》有,“膏梁之人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说明是嗜酒过度,饮食不节,酿成湿热,损伤脾胃,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浊相混,壅滞中焦,而致鼓胀发生。
3.脾虚食积。如《素问.腹中沦》论述了腹满病人,日久脾虚益甚,健运失职,谷气难消,食积滞于胃脘,致脾胃愈伤,积食、水湿交杂不化,可形成鼓胀。《素问识》释曰;“此因脾土气虚,不能磨谷,故旦食而不能暮食,以致虚胀如鼓也。。 《内经》用。鸡矢醴。一方治疗本病,取鸡矢能消积下气,通利二便之功能。
4.宿有痞块;喻昌《医门法律》曰。。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曰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亦曰。。水症者,由经络否涩,水气停聚,在于腹内。……其病腹内有结块够强,在两肋间膨膨胀满。。这两段文字,均说明血瘀凝滞于盱脾脉络,久则结块曰渐增大,气机壅滞更甚,中阳不运,水湿停聚,遂成鼓胀。
5。久病迁延;凡因病久损伤旰脾,导致疏泄健运功能障碍者,均有续发鼓胀的可能。例如黄疸,本由湿热蕴蒸所致,湿热日久不化,中气亏耗,斡旋无力,湿壅益甚,肝脾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气滞血瘀,渐成鼓胀。它如症积、疟母,久泻、久痢等,日久损伤旰脾,水湿内聚,亦可致鼓。
6.水毒气结。因捕鱼、摸蟹或洗澡、游泳于血吸虫疫区之河流中,感染致病。如《诸病源候论.水病诸候》说;。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动摇有声,常欲饮水,皮肤粗黑,如似肿状,名水蛊也。。这是由于感染水毒(血吸虫)后,迁延日久,脉络瘀阻,肝气不舒,脾气因之升降失常,水湿停着,积渐成鼓胀。另外,关于寄生虫引起的鼓胀,唐容川《血证沦》还记载;。血臌之症……腹大如箕,遂不可救,东南最多,所以然者,东海饶鱼盐……。。
7.寒热内郁;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久腹胀候》曰。。久腹胀者,此由风冷邪气,在腹内不散,与藏府相搏,脾虚故胀。其胀不已,连滞停积,时瘥时发,则成久胀也。。说明风寒侵袭,伤人脾胃,导致运化机能失调,水湿停聚,积渐可成鼓胀。李杲《兰室秘藏》亦有。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的记载,乃是指风寒入里,郁而不发,产生内热,脾胃受损,湿热互结,积渐成鼓。死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腹胀大,皆属于热。之说有相似之处。 .
8.跌扑闪挫。如陈士铎《石室秘录》曰,。血鼓之证,其由来渐矣,或跌闪而血瘀不散……。遂因循时日,留在腹中,致成血鼓。饮食入胃,不变精而反去助邪。久则胀,胀则成鼓矣。。此因外伤,血瘀曰久,脾虚不运,水聚而渐成鼓胀。
二、病机
鼓胀的病理演变过程,与旰、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其基本规律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病起于肝及于脾 《难经。五十六难》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腹大如盘。。这其中肝木克脾的道理,就在于对积块发生部位的论述上,肝之解剖位置在右,而中医认为作用在左(疏土),脾之解剖位置在左,而作用在右(养肝)。所以“盱积在左胁”的病机,是指脾虚正气不足,肝木克脾土,脾受盱克,故症状见于左。脾积在胃脘(右侧)。,是指脾既病之后,湿邪困脾,.壅遏气机,脾土反侮肝木,旰受脾侮,故症状反见于右,而鼓胀的形成,则往往出现左胁症积之后,如尤在泾《静香楼医案》曰;。左胁宿痞,腹渐胀大。。龚廷贤《万病回春》亦记载; 。一人患腹左一块,数年不愈,后发生腹胀。。
根据《难经》对肝脾相关病理的论述及历代医家有关记载,肝脾失调而致鼓胀的病理机制是情志所伤,肝气郁结,克脾犯胃,水湿不得运化,阻滞气机使旰郁更甚。肝郁甚,一方面可致血瘀,一方面使脾气愈虚,水湿更盛。水湿盛则困脾使脾更虚,脾阳虚久,必致肾脏亦虚,终至水液不能施泄,小便不利,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而成鼓胀。
(二)病起于脾及于肝 脾病及肝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一是嗜酒肥甘,饮食不节,致脾胃受损,湿浊不化,中气壅滞,蕴生湿热,湿热内阻,湿阻气机,导致肝郁,二是因寒邪、冷食积滞等损伤脾阳,水湿不化,壅滞中焦,气机不利,旰气因之不畅,而成肝郁。肝郁日久,一方面可致血瘀,一方面可致脾愈虚,水湿困脾,终至脾肾两虚,水液不得施泄;小便不利,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腹中,而成鼓胀。
(三)肝脾病变累及肾 肝、脾、肾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肝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食物、水湿,肾阳可暖中焦,且司膀胱之气化。在病理上,肝,脾、肾之间则互相影响。肝脾病变累及于肾的具体演变过程为。
1.脾病及肾。脾虚不运,水谷之精微则不能游溢于肾,肾之精气必然衰减,因而导致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命门火衰,则进一步导致脾阳更虚,脾阳愈虚,肾阳愈衰,水湿更加不利,致鼓胀加重。
2.肝病及肾。旰病及肾多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热伤阴,日久形成肾阴不足,旰肾阴虚,其次脾胃湿热,灼伤阴液,肝阴亏损, 日久累及肾阴,以致肝肾阴虚,脾土受伤,水谷之精微不化,气血生化乏源,致旰血不足,则无以相济肾阴,也可致肾精亏损而成肝肾阴虚。盱血愈不足,肾精愈亏损,肾精愈亏旰血愈不足,从而使鼓胀病势日益深重。综合上述,形成本病的病机,首先在于肝脾的功能彼此失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在证候上可出现气滞湿阻证。脾失健运湿浊不化,阻滞气机,即可化热而出现湿热蕴结证,又可由于患者素体阳虚或久病湿从寒化而出现寒湿困脾证。肝脾俱病,肝气郁滞,血瘀凝聚,隧道壅塞,可见盱脾血瘀证。脾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水谷之精微不能输布以奉养他脏,浊阴不降,水湿不能转输以排泄体外,病延日久,肝脾日虚,进而累及肾脏亦虚。肾阳虚,无以温燠脾土,使脾阳愈虚而成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肝木失其滋荣,或素体阴虚,亦可出现旰肾阴虚证。肾阴虚,肝木失其滋荣,或素体阴虚,亦可出现肝肾阴虚证.以上六证即成为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鼓胀因盱、脾、肾功能相互失调,终至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故本虚标实,虚实交错,为本病主要病机特点。
(类证鉴别)
1.鼓胀与水肿
在病因方面,鼓胀的病因主要为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它病转化等,水肿的病因主要为风邪外袭,水湿浸渍,饮食伤脾及劳倦伤肾等。在病机方面,鼓胀的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形成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水肿的病机系肺、脾,肾三脏相干,水液不能正常通调输布,以致水溢肌肤,在临床表现方面,水肿每从四肢目窠开始,继而及于周身,鼓胀则为腹部胀大,四肢一般不肿,严重时才见四肢尽肿。故《医学心悟"肿胀》说;。水肿鼓胀何以别之?答曰;目窠与足先肿,后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表明关键在于审查其肿先起何部位而诊断之。
2.鼓胀与积证
鼓胀与积证相区别,积证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鼓胀虽可由积证引起,见青筋暴露,腹部胀大,但并非所有鼓胀皆由积证引起,且主证亦有不同,前者以腹胀大为主证,后者的主证是腹中结块疼痛。不过值得提及的是腹中积块,往往是诱发鼓胀的重要原因。如《医门法律》云。。凡有症瘕、积块、痞块者,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瓮,是名单腹胀。。
3.鼓胀与痞满
痞满系指腹中自觉有胀满之感或虽腹胀不剧,外无胀急之象,鼓胀可兼有腹满,但其腹满必外苦胀急,且常见腹筋起,病程久,有的可于腹内扪及症积等有形之物。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本病以腹部膨胀如鼓为主证,在整个病程中临床表现颇为复杂。始则肝脾失调,继则盱脾损伤,终则肝脾肾三脏俱损。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故临证首当辨别病性虚实。大抵热者多实,寒者多虚,脉滑有力者多实,脉浮微细者多虚,形色红黄,气息粗壮者多实,形色憔悴,声音短促者多虚,年青少壮,气血壅滞者多实,中衰积劳、神倦气怯者多虚。从证候学角度来看,一般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湿热蕴结,肝脾血瘀诸证属实,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诸证属虚。
2.溯病史。本病形成,常与酒食不节、情志内伤、虫毒感染,它病转化等因素有关。其腹部膨胀的形成,常是在致病因素不断作用下,日积月累而成。故当详询病史,以利早期诊断,早期防治。
3.重腹诊。腹部望诊和切诊应当重视。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为气滞湿阻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为水湿困脾证,腹大坚满,腹皮绷急扪之灼热,为湿热蕴结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为旰脾血瘀证,腹大但胀满不甚,朝宽暮急,为脾肾阳虚证,腹大胀满不舒,多形瘦面黧,为肝肾阴虚证。
二、治疗原则 .
本病初期多旰脾失调,气滞湿阻。应根据病机,分清气滞,血瘀、湿热和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理气祛湿,行气活血,健脾利水等法,必要时亦可暂用峻剂逐水。病程日久,咸素体虚弱,病机可出现脾肾阳虚或肝肾阴虚,治宜健脾、温肾和滋养盱肾,本病的病理由于本虚标实,虚实交错,故治疗需注意攻补兼施,补虚不忘实,泄实不忘虚。
三、证治分类
(一)气滞湿阻
症状及分析: 、
腹胀按之不坚一一肝郁脾虚,湿浊中阻。
胁下胀满或痛一一肝失条达,络气痹阻。
食少易胀,嗳气不爽一一气滞中满,脾失健运。
小便短少一一气壅湿阻,水道不利。
苔白腻,脉弦一一盱郁湿阻之象。
在气滞湿阻证的病变过程中,若失治或误治,病邪可热化或寒化,若气郁化热,出现烦热口苦,小便赤涩,为转湿热蕴结证。另外,由于“气为血之帅”气滞甚可致血瘀,出现胁部刺痛,头颈胸臂有血痣,为转肝脾血瘀之证。
治法;疏旰理气,行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汤或胃苓汤加减。
证偏气滞,以柴胡疏旰汤为主方,证偏湿阻,以胃苓汤为主方,气滞湿阻并重,二方合而用之. 。
(1)方解
柴胡疏旰散;疏肝理气,行湿散满。柴胡、枳实,香附,疏旰理气解郁,川芎、芍药,行气活血柔肝,甘草,调和中气。
胃苓汤。苍术,厚朴、陈皮,除湿散满理气,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阳以利水,甘草,姜、枣,调和脾胃。
(2)加减;腹胀甚者加木香、槟榔以破气行滞,泛吐清水者加半夏,干姜以和胃降逆,苔腻微黄、口干而苦、脉弦数,气郁化热者,如丹皮、栀子,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气郁化热伤阴,加蒸首乌、杞子,女贞子,胁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脉弦涩,气滞血瘀者,加延胡、莪术、丹参,精神困倦、大便溏薄、苔白腻、舌淡胖,脉缓,寒湿偏重者,加干姜、砂仁以增强温阳化湿之力。
(二)水湿困脾
症状及分析。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为脾阳不振,水蓄不行,脘腹痞胀,得热稍缓为寒水相搏,中阳不运,精神困倦,.怯寒懒动为湿邪困脾,阳气不展,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肿为水邪困脾,兼伤肾阳,苔白腻、脉缓为湿盛阳微之象。
在水湿困脾的病变过程中,若脾虚及肾,出现神倦怯寒、下肢浮肿较甚,有转脾肾阳虚证之势。若腹大如瓮、四肢消瘦如柴、大肉已脱、为脾阳衰败,预后不良。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为主方
(1)方解;白术、附子、干姜振奋脾阳,木瓜、槟榔、茯苓行气利水,厚朴、木香,草果理气健脾燥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胃气。全方共凑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之功。
㈤加减:水湿过重,可加桂枝、猪苓、泽泻以助膀胱之气化而利小便,便溏者,去厚朴、槟榔加炒苡仁、炒扁豆等健脾利湿之品,气虚息短可酌加黄芪、党参以补肺脾之气,胁腹痛胀、可加郁金、青皮,砂仁等以理气宽中。
(三)湿热蕴结 .
症状及分析。
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为湿热互结、浊水停聚,烦热口苦,渴不欲饮为湿热上蒸,浊水内停,大便秘结或溏垢深黄为湿热阻肠,邪热内胜,小便赤涩为湿热下注,气化不利,面目皮肤发黄为湿热薰蒸,胆液外溢,舌质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为湿热壅盛。 、
在湿热蕴结证的病变过程中,若热毒炽盛,灼伤血络,可致突然大吐血、便血,若湿痰偏盛,痰浊上蒙心窍可嗜睡甚至昏迷。出血、昏迷是鼓胀病的两大重要死亡原因。另外,本证日久或误治,亦可出现气滞血瘀或湿从寒化证。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舟车丸。
清热利湿宜用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攻下逐水可暂用舟车丸,得泄下即止。
(1)方解:中满分消丸中,炒黄芩、炒黄连苦寒清热燥湿,炒厚朴、炒枳实、半夏、陈皮、砂仁、干姜理气消胀健脾燥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人参、白术健脾益气,片姜黄活血化瘀,知母清热滋阴,甘草协和诸药。全方作用清热利湿健脾理气。茵陈蒿汤中,茵陈蒿清热利湿,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降泄瘀热。全方作用清热利湿。茵陈蒿汤与中满分消丸合用则清热利湿之力倍增。舟车丸中,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脘腹之水,大黄、黑丑荡涤泻下,使水从二便分消,青皮、陈皮、槟榔、木香理气利湿,轻粉走而不守,逐水通便。全方作用攻下逐水。
(2)加减。热毒炽盛,黄疸鲜明者,去人参、干姜等热药以防助火,加龙胆草,半边莲之类;腹胀甚、大便秘,可加商陆,小便赤涩不利者,加陈葫芦、马鞭草、或吞蟋蟀粉、蝼蛄粉、沉香粉,热迫血溢,吐血、便血者,去苍术、蔻仁、川朴、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生地榆等。或配服犀角地黄汤,烦躁失眠,狂叫不安,逐渐转入昏迷者,为热入心包,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凉营开窍,静卧嗜睡,语无伦次,转入昏迷者,可配服苏合香丸以芳香温开透窍。
(四)肝脾血瘀
症状及分析。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为瘀阻旰脾,隧道不通,面颈胸臂有血痣,手掌赤痕,唇色紫褐为瘀阻之征,大便色黑为瘀伤阴络,血随便溢,面色黯黑为邪阻下焦,瘀热入肾,口渴不饮为水湿内聚,滓不上承,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为气血瘀滞之象。
在肝脾血瘀证的病变过程中,络脉可突然破裂而大出血。积瘀日久,随着正气消伐而致瘀块逐渐增大,表现为体重明显减轻,瘀象明显加重。另外,瘀血内阻,水蓄不行,肝脾受伤曰久可致肾阳亦虚,出现怯寒肢冷,下肢浮肿,腰膝酸软等兼证,若瘀郁化热,燔灼阴津,亦可致虚热内生而出现口燥唇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等兼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加减。
(1)方解:川芎、赤芍、大黄、莪术、延胡、当归活血化瘀理气,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陈皮行气利尿,官桂、细辛温经通阳助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2)加减;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等化瘀止血。水胀满过甚,脉弦数有力,体质尚好,可任攻逐者,可暂用舟车丸、十枣汤以攻逐水气,水气减乃治其瘀,但须时刻注意脾胃之气,不可攻伐太过。攻后虽有瘀实之证,宜缓缓消之,或攻补兼施,不能强求速效。瘀结明显,加山甲、地鳖虫、水蛭、有出血倾向者,此类破瘀药宜慎用。胸胁痞胀,舌苔浊腻,瘀痰互结者,加郁金、白芥子、法半夏以化瘀祛痰。症积明显时,加服鳖甲煎丸。 .
(五)脾肾阳虚
症状及分析:
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一一脾肾阳虚。
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一一脾阳不振、阳气不布。
下肢浮肿,小便短少一一肾阳衰惫不能蒸化水液。
面色苍黄,或咣白一一肝脾失调,肾阳不足。
舌淡胖紫,脉沉弦无力一一阳虚瘀阻之象。
在脾肾阳虚证的病变过程中,若水蓄不行,气血运行受阻,可出现脐腹脉络怒张等气滞血瘀之征,若水邪泛滥,溢于肌肤,轻则下肢浮肿,重则胸腹四肢俱为之肿。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偏于脾阳虚的,用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以温中扶阳,化气行水,偏乎肾阳虚的,用济生肾气丸以温肾化气行水,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服用。
(1)方解。 ’
附子理中汤,化气行水,温中扶阳。附子,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祛除湿邪,
五苓散,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猪苓、茯苓,甘淡利湿,通利小便,泽泻,甘寒渗泄、助二苓利水,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
济生肾气丸,附子,桂枝,温补肾阳,山药、山茱萸、熟地,丹皮,滋阴填精。协调阴阳,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利水退肿兼以活血。
(2)加减:腹部胀满、食后较甚、以脾阳虚为主者,可于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方中,酌加木香、砂仁、厚朴等理气消胀。面色灰暗、怯寒冷甚、神疲倦怠,脉细无力、肾阳偏虚者,可于济生肾气丸中酌加胡芦巴,巴戟天、仙灵脾等,以增强温肾主力。腹壁青筋暴露等血瘀兼证,可稍加赤芍、桃仁、三棱、莪术之类以活血化瘀。面目四肢俱肿,水邪泛滥者,可与实脾饮同用。
(六)肝肾阴虚
症状及分析:
"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小便短少一一水气停聚、血行不畅。
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一一阴虚内热、热伤阳络。
口燥一一阴虚于内,津不上承。
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一一肝肾阴虚血亏之象。
在旰肾阴虚证的病变过程中,由于阴虚生内热,极易出现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形体消瘦等证,由于阴虚内热是在腹中气血水瘀结病理基础上产生,故内热又极易和水邪相搏而致湿热留恋不清,出现溲赤涩少,舌质红绛,苔浊黄腻等症。内热津伤之甚,可致旰风内动,出现抽风痉厥,此为危象。 .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1)方解。
六味地黄丸,热地、山萸肉、山药,滋养肝肾,泽泻、茯苓、丹皮,清泄湿热。
一贯煎,生地、沙参、麦冬、杞子,滋阴养肝,当归,川栋子,和血疏肝。
膈下逐瘀汤,五灵脂、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化瘀,川芎、乌药、延胡、香附、枳壳,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
o)加减,若口干、舌绛少津、加玄参,石斛、麦冬、以清热生津。腹胀甚加莱菔子、大腹皮以行气消胀。潮热、烦躁,失眠、加银柴胡、地骨皮、炒栀子、夜交藤。小便少,加猪苓、滑石,或少加肉桂心以反佐之,以行气化水。齿鼻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以凉血止血。阴亏阳亢,症见耳鸣、面赤颧红、加龟版、鳖甲、牡蛎等以滋阴潜阳。小便短赤涩少、湿热留恋不清者,、加知母、黄柏、马鞭草.金钱草,目肤黄加茵陈。
以上诸证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其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其生理上的关联或病因病理的共性所决定。如肝脾肾之间,气血、水之间、生理相联、病理相因,由于这六方面病理在各个阶段侧重不同,所反映的临床表现各异。因此临床上既要注意鼓胀不同证型的个性亦要注煮其共性,既把握重点又全面兼顾,才能提高本病的临床疗效。
" 辨证论治筒表
┏━━━━┳━━━━━━━━━━━━━━━━━━━━━━━━━┳━━━━━━━━┳━━━━━━━━┳━━━━━━━━━┓
┃证型 ┃ 症 状 ┃ 病 机 ┃ 治 法 ┃ 主 方 ┃
┣━━━━╋━━━━━━━━━━━━━━━━━━━━━━━━━╋━━━━━━━━╋━━━━━━━━╋━━━━━━━━━┫
┃气滞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痛,食少易胀,嗳气不 ┃气壅湿阻肝郁脾 ┃行湿散满疏肝理 ┃胃芩汤柴胡疏肝 ┃
┃湿阻 ┃爽,小便短少,苔白腻,豚弦. ┃虚 ┃气 ┃散 ┃
┣━━━━╋━━━━━━━━━━━━━━━━━━━━━━━━━╋━━━━━━━━╋━━━━━━━━╋━━━━━━━━━┫
┃水湿 ┃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脘腹痞胀,得热稍缓, ┃水蓄不行脾阳不 ┃行气利水温中健 ┃实脾饮 ┃
┃困脾 ┃一精神困倦,怯寒懒动,溺少便溏,颜面及下肢浮肿, ┃振 ┃脾 ┃ ┃
┃ ┃苦白腻.脉弦。 ┃ ┃ ┃ ┃
┣━━━━╋━━━━━━━━━━━━━━━━━━━━━━━━━╋━━━━━━━━╋━━━━━━━━╋━━━━━━━━━┫
┃湿热 ┃腹大坚满,脘腹撑急,扪之灼手,烦热口苦,渴不 ┃邪热内盛湿阻气 ┃攻下逐水清热利 ┃茵陈蒿汤合中满 ┃
┃植结 ┃欲饮,大便秘结.或溏垢。溲赤涩,或面目皮肤发 ┃机 ┃湿 ┃分漕丸 ┃
┃ ┃黄,舌红苔黄腻灰黑,脉弦数。 ┃ ┃ ┃ ┃
┣━━━━╋━━━━━━━━━━━━━━━━━━━━━━━━━╋━━━━━━━━╋━━━━━━━━╋━━━━━━━━━┫
┃肝脾 ┃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颈胸臂有血痣, ┃隧道不通瘀阻肝 ┃行气利水活血化 ┃调营饮 ┃
┃血,ff ┃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大便黑,面黯,舌紫红或紫 ┃脾 ┃瘀 ┃ ┃
┃ ┃斑,脉细涩. ┃ ┃ ┃ ┃
┣━━━━╋━━━━━━━━━━━━━━━━━━━━━━━━━╋━━━━━━━━╋━━━━━━━━╋━━━━━━━━━┫
┃脾肾 ┃腹胀大不舒,入暮尤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下 ┃水停血瘀脾肾阳 ┃化气行水温补脾 ┃济生肾气丸,附 ┃
┃阳虚 ┃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苍白。舌淡脾紫, ┃卢 ┃肾 ┃子理中汤 ┃
┃ ┃脉沉弦无力. ┃ ┃ ┃ ┃
┣━━━━╋━━━━━━━━━━━━━━━━━━━━━━━━━╋━━━━━━━━╋━━━━━━━━╋━━━━━━━━━┫
┃肝肾 ┃腹大胀满不舒.甚则青筋暴露,心烦失眠.齿鼻时 ┃热伤血络肝肾阴 ┃凉血化瘀滋养旰 ┃合膈下逐瘀汤, ┃
┃阴虚 ┃或衄血,口燥,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虚 ┃肾 ┃六味地黄漏 ┃
┗━━━━┻━━━━━━━━━━━━━━━━━━━━━━━━━┻━━━━━━━━┻━━━━━━━━┻━━━━━━━━━┛
四,其它治法
(一)单方验方
1.鲤鱼赤小豆汤.鲤鱼1斤(去鳞及内脏),赤小豆1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的虚证。
2。九头狮子草根(京大戟)适用于鼓胀的实证。取根洗净晒干,微火炒成咖啡色研粉,装胶囊,每粒0.3克,成人每服13~16粒,早饭后2小时温开水送服,药后稍有腹痛,恶心呕吐,数小时后腹泻数次,症状改善,÷般情况良好,隔3—7天再服一次,连服至腹水基本消退后,可服人参养营丸调理。服药期间,应进无盐饮食,并忌鸡、猪头肉等食品。
3.马鞭草,半边莲,陈葫芦、河白草,石打穿,六月雪,上药任选1-3种,每味用量一两煎汤服。适用于鼓胀腹水症。
(二)针刺艾灸 、
针刺穴位,可选足三里、石门、神阙、水分等,灸法可取穴脾俞、肝俞、水分等。
(三)脐疗
1.红商陆根,捣烂、贴脐上以布固定,用于鼓胀水邪壅盛。
2.大蒜头、车前草各五钱,捣烂,贴脐上,一日一换。适用于气滞湿阻之鼓胀。
(四)导引
I.运动、反瞳守归元、念四字诀、定后斡旋、推入大肠曲行,提回抱守,能消膨胀。
2.气胀,上法加推散四肢、时吐浊吸清、饮食宜少:降气安心而食,自然愈.
以上均适于鼓胀轻证患者。
[预防与护理]
一、预防
1。避免强烈精神刺激,
2.饮食勿饥饱失度,勿嗜酒或过食肥甘,
3.在南方疫区水田工作应采取防护措施,
4.患黄疸,积聚等病,必须及早加以治疗,.防止病情迁延转化。
二、护理
l.饮食宜忌 饮食宜清淡,因食盐有凝滞助水之弊。临床一般采用低盐饮食,在尿量特别减少情况下,给予无盐饮食,待腹胀消除,经过一定时期,酌情逐渐增加其食盐量。血瘀之征明显的,硬质食物尤在所忌。内热之征明显者,辛热之食尤在所忌。湿浊之征明显的,肥甘油腻尤在所忌。
2。保暖 防止正虚邪袭,引起高热,而发生他变。
3。养神 要劝说患者安心静养,解除一切顾虑,以助正气胜邪。
[结语]
鼓胀系腹部胀大如鼓而言,病因虽有多端,但病理总属旰、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水停聚腹中所致。临床辨证,应掌握标本虚实。实证当以疏旰运脾为原则,根据气血水三者的偏盛,采用理气、化瘀、行水等法。虚证当以补正为主,根据脾肾阳虚与旰肾阴虚的不同,采用温补脾肾或滋养旰肾之法。注意虚实之间的错杂与转化,重视调理脾胃,把祛邪与扶正有机地结合起来。切不可只看到腹胀有水而不顾整体,妄用攻逐伤正。
由于本病虚实错综,先后演变发展阶段不同,故临床表现的证型不一,一般说来,气滞湿阻症多为早期,湿热蕴结证为水邪壅盛的实证,寒湿困脾与脾肾阳虚,多为由标实转为本虚的两个相关证型,肝脾血瘀和肝肾阴虚两证最重,前者经脉瘀阻较著,应防并发大出血,后者常为本病晚期,较其它证更易伴发昏迷。
此外,必须注意,病情向愈以后,还须抓紧时机,进行善后调理,培补正气,以免反复,前人把鼓胀列为风、痨、鼓、膈四大疑难证之一,说明本病在治疗上较为艰巨。但是,只要能够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在药物治疗同时加强既病防变和护理保健,多能逐步取得效果。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瓮、脐心突起、四肢瘦削甚或出现昏迷,大量呕血,便血者,则多标志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文献选录] .
《素问.腹中论》。。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歧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
《丹溪心法。鼓胀》。。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
《医学入门。鼓胀证治》。“虚胀阴寒为邪,吐利不食,时胀时减,按之则陷而软,实胀,阳热为邪,身热咽干,常胀内痛,按之不陷而硬。大概肥人气虚,多寒湿,瘦人血虚,多湿热,都缘脾湿失运布之职。盖脾居中,能升心肺之阳,降旰肾之阴。今内伤外感,脾阴受伤,痰饮结聚,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布,上输于肺,下注膀胱。故浊气在下,化为血瘀,郁久为热,热化成湿,湿热相搏,遂成鼓胀。”
《伤寒杂证保命歌括.胀满》;“如曾因积聚症决,久而成胀者,宜消其积块,则腹胀自平
《景岳全书。气分诸胀论治》。“凡病肿胀者,最多虚证。若在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或大便溏滑,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等证,则皆虚损之易见者也。诸如此类,便非培补中气,速救根本,则轻者必重,重者必危矣。”
《医门法律。胀病论》。凡治胀病,而用耗气、散气、泻肺、泻膀胱诸药者,杀人之事也。盖治病用药,贵得其宜。病有气结而不散者,当散其结,甚有攻下荡涤,而其气之结仍未遽散者,渐积使然也。今胀病乃气散而不收,更散其气,岂欲直裂其腹乎7收之不能遽收,亦渐积使然,缓缓图成可也。。
石室秘录.鼓胀治法》。。鼓胀数年而不死者,必非水鼓。水鼓之证,不能越于二年,未有皮毛不流水而死者。今二三年不死,非水鼓,乃气鼓、血鼓、食鼓、虫鼓也。但得小便利而胃口开者,俱可治。”
《医镜。肿胀》。。鼓胀一症,东垣主寒,河间主水,丹溪主脾虚,论似有异,然各发明内经,同出一源。经曰,脏寒生满病,又曰,胃中寒主胀满。盖人身之气,热则流通,寒则凝结,凝结则胀满生焉。。
《时方妙用.鼓症》。。鼓症属实者,其来必暴……属虚者,其来必渐。。
《沈氏尊生书。胀满症治》。。盖水肿饮食如常,鼓胀饮食不及,每病根深痼,必三五年后成。治肿补中行湿足矣,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导更断盐酱音乐妄想,不责速效,乃可万全
关键词:

-
艺术 |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建团十周年经典剧目展演落幕,线上展播启动_环球热文6月24日,随着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带来的《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在郑州大
-
最美职工|李其连:用30年干好一份工作_即时焦点“最美职工”档案李其连,56岁,1993年进入落陵煤矿参加工作,成为一名
-
江苏端午旅游总收入191.18亿元 同比增长108.6%观点网讯:6月25日,据江苏文旅厅,今年端午假期,江苏全省共接待国内
-
世界速讯:21三体综合征患儿案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1、(1)21三体型:染色体组的核型为47XX(或XY)十21,占90~95%。2
-
高手,正在逃离银行股 天天速读这次巴菲特对银行股真的变心了
-
艺术 |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建团十周年经典剧目展演落幕,线上展播启动_环球热文
2023-06-26 11:52:25
-
最美职工|李其连:用30年干好一份工作_即时焦点
2023-06-26 12:01:21
-
江苏端午旅游总收入191.18亿元 同比增长108.6%
2023-06-26 12:01:05
-
世界速讯:21三体综合征患儿案例(21三体综合征患儿)
2023-06-26 12:01:08
-
高手,正在逃离银行股 天天速读
2023-06-26 11:50:09